大材,十分的有本事,到任不過旬許,就深得軍中將士敬重,郭德見了自是生怒,於是經常藉故給趙良棟小鞋穿,私下和人稱趙良棟也只說那個大鬍子。
趙良棟在郭德手下乾的窩囊,上面又無人照拂他,竟是再次使了性子準備脫下這身綠營服,回家種田去,這時洪承疇卻派人找到了他。於是乎,不得志的趙良棟在多尼陰差陽錯的安排下成了陝甘綠營呼應吳三桂的第一人。
孫思克倒沒有遭遇趙良棟的經歷,他是漢軍旗出身,比趙良棟這些綠營將領更得清廷看重。隨洪承疇經略湖廣、雲貴時,孫思克也是轉戰有功,若無差錯,其必能出任一方總兵。多尼從雲南北上貴陽時,孫思克也領著所部漢軍千餘人跟隨,其後與滿蒙兵馬一起入川。促使孫思克響應吳三桂造反的原因不是洪承疇給他寫了信,而是因為他親眼目睹了滿蒙大兵是如何將川中百姓以及綠營士兵當食物吃掉的場景。
“漢人不如狗嗎!”
在得知趙良棟起兵後,孫思克召集了麾下軍官,對他們說了這一句話。然後,這一千多漢軍便絞斷了辮子,攻佔了府城,樹起了復明的旗幟。(未完待續。)
第九百一十五章 我大清還未亡呢
陝甘自古出精兵,明朝九邊十一鎮就有甘肅、寧夏、延綏、固原四鎮在陝甘,無論是崇禎元年最先造反的西北流寇諸大王們,還是後來的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其主力老營幾乎都是陝甘子弟。以兩廣人為主的廣東太平軍未崛起時,支撐南明的大西軍也是陝甘子弟。
從滅明朝到保明朝,陝甘子弟征戰了三十年,他們打得明朝的無數督師閣部總兵魂歸九泉,打得明朝的皇帝在煤山吊死,同樣也和辮子兵血戰,亦曾陣斬過滿清的親王。吳三桂的謀士方獻亭曾對他說過這麼一句話——“崇禎以來,關內盡是陝甘群雄逐鹿,故得陝甘者得天下。”
如此精兵之地,吳三桂又如何不想取,他在漢中經營數年,早將手秘密伸入了陝甘綠營。趙良棟和孫思克一叛,那些得了吳三桂恩惠的陝甘綠營將領幾乎是群起響應,吳軍前鋒馬寶尚未兵臨西安城下,這陝甘大半已是姓了吳。
吳三桂是在往保寧的道上聽到趙良棟、孫思克響應的喜訊,當時就喜不自禁,命快馬往馳,為趙良棟、孫思克及其他陝甘綠營將領帶去了諸路總兵官的封賞。又以大明招討兵馬大元帥的名義傳檄西安,要西安放下武器投降。
陝甘綠營的叛亂令得李國英這個川陝總督名不符實,現在他還能調得動的就只有王之鼎和韓應琦二部了。原先的援軍成了敵軍,各地再也沒有援軍和糧草輸入西安城,西安的形勢岌岌可危起來。
西安城中人心惶惶,李國英盼星星望月亮的盼著援軍自東邊來,可連等幾日不見一兵一卒,只等來了吳三桂的檄文和要他們投降的書信。
“原鎮守山海關總兵官今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吳檄天下文武官吏軍民人等知悉。
本鎮深叨大明世爵,統鎮山海關。維時李逆倡亂,聚賊百萬;橫行天下,旋寇京師,痛哉毅皇烈後之賓無,慘矣東宮定藩顛踣。普天之下竟無仗義興師,勤王討賊者,傷哉國運,夫復何言?本鎮獨居關外,矢盡兵窮;淚乾有血,心痛無聲;不得已歃血訂盟,許虜藩封。暫借夷兵十萬,身為前軀。。。
本鎮刺心嘔血,追悔靡及,早欲反戈北伐,掃蕩腥羶;今迎我大明天子於沙漠,選將練兵,誓圖恢復。迄於今日,蓋十七年矣。茲者虜酋無道,奸邪高漲;道義之儒悉處下僚,半筲之輩鹹居顯職。山慘水愁,婦號子泣;以至彗星流隕,天怒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