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強落淚大哭,卻沒有就此扔下吳之茗的屍體,而是把將軍遺體背在身上,一路艱難回返,終是在一天後被外出搜尋的吳軍探馬發現,將他和吳之茗將軍的遺體一起帶回。
得知吳之茗戰死後,胡國柱和王屏藩等人都是悲痛不已,胡國柱命人尋了一口上等的棺材厚葬吳之茗。王屏藩感念趙強之忠義,將他收在身邊為侍衛,一心栽培於他。
清廷滿州主力的到來讓胡國柱意識到開封已不能再圍,否則他便可能陷入被清軍內外夾擊的險地之中。為此,他一方面派人將清軍增援訊息告知夏國相,另一方面則著手部署後撤。
剛剛率軍從潼關抵達洛陽的夏國相收到胡國柱送來的訊息時,吃驚不小,因為他沒想到清廷能夠這麼快就向河南派來援軍,且根據胡國柱信上所說,來援的都是滿蒙八旗,戰鬥力不弱於吳軍。為了弄清楚來援的清軍到底有多少人,又是何人統帥,夏國相派快馬要胡國柱一定要探明,同時要郭壯圖馬上率部接應胡國柱部後退。
(未完待續。。)
第一千零七章 誰是螳螂 誰是黃雀
七月的潼關,連著數日不曾下雨,卻偏偏日頭也不毒,便使人覺得悶熱異常。然而,這悶熱卻擋不住意氣風發的吳三桂召集大小官校閱兵。
隨著戰鼓聲,一隊隊吳軍精卒在軍旗的指引下,集結成隊,然後有序的透過潼關。前頭是騎兵,後頭是步卒,就這麼浩浩蕩蕩往著中原大地開去。
為了在一眾降官面前展示威風,吳三桂特意調撥麾下跟隨了近二十年的嫡系關寧軍展示軍姿。軍容也確是威武,隊形整齊,森然有序,從上至下都有一股殺伐之氣。
城上諸多降官都被吳軍軍容震住,膽小的人甚至都不敢細看,只覺這吳三桂的兵馬未免也太強了些,便是李國英不曾內應,只怕潼關失守也是早晚的事。
李國英的表情很複雜,他看著這些不久前還曾是大清兵的明軍,甚至當中還有自己的部將時,只覺這世道變化得太快。
吳三桂沒有食言,果然以永名義授李國英為陝甘總督之職。僅地位而言,李國英和從前沒有什麼區別,只是他卻難以適應如今的新身份,臉上總有一股說不出的落寞。
吳三桂與諸將正在笑談,忽的扭頭問李國英:“國英以為本王麾下如何?”
“王爺所部,當世強軍。”
李國英嘴裡如此說道,心下卻很苦澀。謀士胡於宣笑道:“總督大人以為如此強軍可取中原否?可恢復北京否?可逐滿韃否?”
“可!”
李國英並沒有違心,吳軍勢大,清廷勢弱,隨著潼關失守,吳軍兵進中原,戰局已是立判高下。只要吳三桂不犯致命性的錯誤,即便是小挫幾場,最終仍會奪取北京,因為清廷現在實在太虛弱了,一場失敗就能導致全域性盡沒,而吳三桂卻兵強馬壯,根本不虞小小失利。這局面就如當年的李自成一般,大清朝已經沒有多少迴旋餘地,等待它的註定是滅亡。
李國英的回答雖只一個字,卻讓吳三桂開懷大笑,心中無比舒坦。李國英在那思慮片刻,終是放下了心中的糾結,開口對吳三桂道:“王爺,下官以為眼下當務之急是經營河南,作為王爺立腳之地。”
“噢?經營河南?”
吳三桂有些詫異,不知李國英何以勸他經營河南。胡於宣和方獻亭等人也好奇的看著李國英,因為在他們看來,大軍長驅北上進逼北京,一舉解決清廷才是上策,經營河南實為下策。
李國英見眾人都看著他,便道:“古語有云,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在手,王爺大軍進可攻,退可守。以目前情況言,清朝確實如大廈將傾,無力可支。然而戰爭之事,變化萬端,不能不思及意外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