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青壯四百餘,另增老弱婦孺一千餘。
沒有受災居民家中的所有能夠為太平營所用的物資也被全部徵收,大到家中用的鐵器,小到鍋碗瓢盆,總之,只要是能用得上的東西全部都被拿走,甚至連門板也被拆下,據說是以後行軍時可以用來擋韃子的箭,宿營時可以用來鋪床。有傷員的話也可以用來抬人,碰上陰雨連綿天找不到燒火的木材,這門板便也能用上。
後營的老弱婦孺增加到了近萬人,如此多的人口讓宋襄公在一夜之間白了半邊頭。
人多手雜,人多生哄,人多起亂,人多難言。。。。總之,人多了絕不是力量就一定大了,也會變得更亂,更難管理。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治理百姓和行軍打仗本質都是一樣,只要有了章程,指定了各級負責的人手,事情便亂不了。幾天磨合期一過,這事便能上正軌。
為了在最短時間內讓這些老弱婦孺適應太平營的生活,接受太平營的領導和指揮,宋襄公用了大半夜時間編冊了後營的基本管理制度,在此過程中,周士相也結合後世的一些辦法出了不少主意,最終,一份《太平營後營組織管理辦法》便新鮮出爐了。
此管理辦法雖然引用了後世的一些辦法,但大體還是遵循本時代的治民思想。
宋襄公將後營分為二十個小營,每營設營老一名,營管五名,副營管十名。
所謂營老,實際就相當於前營的總旗官,不過前者是治民,後者是管兵,故而才有“營老”一職,而不是如軍中一樣也設總旗官。
營老人選多是長者,或是那裡里正、村長,總之,任命營老的唯一條件就是此須能夠得到本營老弱婦孺的一致認可,說的話別人肯聽。至於營管則是選老弱中腿腳還算便利,也有些力氣的人擔任,主要任務就是協助營老管理本營的老弱婦孺。從前營退下的傷兵將來安置的話,便多安排在此位置。
營中百姓的糧食也由營老和營管統一從公庫領取再行分發,此程式在周士相看來極有可能導致營老和營管有貪汙行為發生,不過暫時也不是考慮這塊的時候,和營老、營管有可能貪汙營民的口糧這種弊端相比,營老營管制在眼下是最有效的組織辦法。
營老、營管的人選很快就出爐,老鳳莊銅礦的那一千多老弱婦孺分成了三營,每營的營老和營管都是由他們自己推選,而自願追隨過來的百姓也由他們原先村中的長者出任,宋襄公只是在安排強迫入營的那些羅定居民營老、營管時才進行了干涉,其它各營大都是自己決定的人選,報備上來即可。
攤子大了,相應的組織機構就難免要擴大。
第七十三章 正軌
現在的羅定城就是一個大軍營,所有能住人的房子全部住滿了人,即便如此,還是有三千多人無處可住,不得已,宋襄公連夜組織人手在西城清理了一片廢墟,也虧得周士相在德慶時和綠營採購了一批帳篷,這才勉強將人安置了下來。
公庫規模比之出征德慶前擴大了幾十倍,錢糧物資堆了足足數畝地,僅憑先前趙四海手下的五十個兵已經難以承擔公庫的監管之責,故周士相又從老鳳莊礦工中抽了100人編成兩隊兵交給趙四海統一指揮,趙四海的總旗一職也被臨時提拔為試百戶,以應付麾下兵力增加的局面。
公庫是太平營的錢糧重地,可以說是整個太平營的命脈,公庫一旦有失,太平營便無法維持運作。因此對趙四海試百戶的任命並沒有引起其他總旗官的反對,礦工代表、羅教徒出身的鐵毅對周士相抽走礦工的安排也沒有意見。
在擴大公庫管軍後,宋襄公又從20個小營中抽了200人負責公庫的運轉,這些人多是五十歲左右的老人,只十幾個十三四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