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品講的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我們看佛是怎麼說的。佛說至善至真至美的人們了知一切都是空,所以不執著。六根清淨,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而去行佈施。若至善至真至美的人們行善時,沒有行善的我,受佈施的人,所佈施的物,當然佈施後更不存求報的念頭,這種無相而施的行善方法,福德是不可思量的。
在佛的眼中,什麼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呢?四個字:不求回報。不求回報對之社會就是做好事不求回報,我們小時候學雷鋒,學的就是這種精神。換之自我,就是為理想默默付出,而不強求結果。不一定成功,只享受過程。而還有一個言外之意就是,付出自然會有回報,只是強求不來罷了; 一切隨緣。要達到這種境界,就要做到六根清淨,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達到這種境界是很寂寞的,一般人受不了。看看我們那些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和一些德才兼備的成功人士,這些人也可以稱之為生活中的菩薩們,他們大多都是能享受寂寞,追求理想的人。
學會享受寂寞其實就離成功,達到人生最高境界就不遠了。但是真要做到這一點,何其難也!因為,茫茫人海,芸芸眾生。有多少人都羨慕流連那眾星捧月、門庭若市的榮耀,那酒席間觥籌交錯、談笑嬉鬧的愜意,或是並肩花前月下、暢談春雲夏雨的浪漫,或是他鄉遇故知、高山伴流水的充實,還有遊走交際場,往來風月閣的浮華。在這喧囂的塵世間,有多少誘惑讓我們虛度青春,背離理想。這也就是為何成功達到人生最高境界的人總是極少數的原因。然而,生命裡太多的東西太容易的散去與破碎,也許,更多的時候我們更願意相信自己,不願深挖自身的佛性。因為生活裡,沒有永遠的唯一,所有的東西終究有一天都會離我們而去,只有佛性與我們永存。有時不是佛性拋棄了我們,是我們自己先拋棄了佛性,因為我們學會了習慣性的否定,習慣性的抵制而讓許多最美好的東西擦肩而過。太多的時候,我們自己更願意相信是生活傷害了我們,而不願去接受是自己佛性的缺失傷了自己。這就是我們和的那些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及各行業的德才兼備的成功人士(生活中的菩薩們)的根本區別。
佛在第四品最後說:“須菩提!你認為東方的虛空可以思量得到嗎?”
須菩提說:“不可思量的,佛陀!”
佛說:“須菩提!那麼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的虛空,可以思量得到嗎?”
須菩提說:“不可思量的,佛陀!”
佛說:“須菩提!菩薩因體悟三輪體空,不執著事相而行佈施,其所得的福德,也和十方虛空一樣,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只要依著我的教法修行,自然能令妄心不起,真正安住於清淨的菩提本心。”
這幾句簡單的話,蘊藏了極深的人生哲理。怎麼能讓我們真正安住於清淨的菩提本心?
“安住於清淨的菩提本心”是充實的,有具體內容的。不可否認,夢想的光亮似乎總劈不開黑夜的陰影,短暫的花季總會歸於最終的凋零,杯盞中的美酒澆不去心中的煩愁,頻頻舉杯也會有人走茶涼的時候。所以,在喧鬧的街市、在幽靜的田園,一份獨特的心境——寂寞常常會走進每個人的心間,幫我們安住於清淨的菩提本心,這就是每個心中的佛性——六根清淨,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
其實,“安住於清淨的菩提本心”是一種生命的沉思,是生命的展示,是一種生命的力量。“安住於清淨的菩提本心”不是身居斗室,閉門造車,而是與佛祖相談、與至善相伴,咀嚼人生浮沉的一方淨土,是心靈的陶冶,是人生的一種品位,是一種淡定的胸懷、孤潔的操守。“安住於清淨的菩提本心”是飽經風霜襲擊的一枝寒梅,不屑於和百花爭豔,卻獨立殘冬,是一種堅忍的心志和無言的人生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