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只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佛說:“再者,須菩提,假使有人誠誠懇懇學佛,研究金剛經,結果一輩子倒楣,被人輕賤。還能堅持受持,這個人先前的罪業,因為讀誦這部經的原固,就可以將其罪業抵消,當得大徹大悟的果報,要成佛。
是啊!生命這麼卑微,這麼輕賤,所有的生命都在奔奔波波,但是有誰能知道人到底是為什麼而活?沒有,沒有人會懂,更不會有人明白!有人說過一句話,他說:知之好不如用之好,用之好不如樂知好,就像一條路,你以為它是一個終點,其實不然,它或許又是另一個起點!所以做人不如放開點,就算一輩子倒楣,就算被人輕賤,也要給心靈喘息的空間!
也許“罪業”是最難於為人所接受的東西,人們寧肯相信自己的善性,在罪惡中相信自己的無幸。因為,承認人的罪性意味著認可自己存在的有限性,自己的不成熟,人性的偏差和軟弱。畢竟,對於任何一種文化中的人來說,承認自己本性中這些否定性的方面都需要更大的勇氣,所以在任何時代,“罪業”的問題都是容易被忽視的,但是,這個問題對於人的生存而言並不是可有可無的,只有在“罪業”的維度上,我們才能達到對於自我生存的深層理解。
世界上什麼最誘人?是金錢嗎?不是!是產業嗎?不是!是愛情嗎?也不是!世界上最誘人的是沒有罪業的輕鬆!你想得到世界上最誘人的東西嗎?那你就要背上最重的罪業,就像洪水裡沉浮,像烈火中燃燒,在爆炸時粉碎,於是你在烈火中重生了嗎?像是鳳凰涅磐了嗎?不,你沒有!但是就是在兩邊取捨之間,你不想放棄一些輕鬆,又不想多揹著一些罪業,或許就是在該放與不放之間徘徊,所以人生的抉擇越來越難!
佛說:我在學成之前,曾經拜過許多老師,認真地供養他們,因此獲得了功德。說假使有一個人,在後來末法的時代,能夠抓住這部經的要點,受持讀誦,他所得的功德,比我當年供養幾千萬億佛的功德還要大;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所比不上,乃至中國新出的最快的大型計算機都算不出來功德有多大。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拿著這本經在研究,所有的成果,所得的功德,比釋迦牟尼佛過去所有的功德還要來得大!
佛教不認可罪的概念,而主張“因果報應”的“業”,即業力。總的來說,佛教將動機作為業的因,不論善惡。業的果,可能導致生活水平下降、艱難困苦、毀形滅跡以及所有方式的生命中的不和諧,也可能導致身體健康、萬事順利,以及生命的和諧。善行結善果,惡行生惡果。業與果就是你自己的行為與結果。五戒是佛教的基本倫理戒律,由受過皈依戒的在家居士接受。而僧侶則需經過菩薩戒等,這些戒律有助於佛教徒皈依三寶,最終目標是擺脫苦海,脫離生死輪迴,達成涅盤。
人生頂著罪業本就無奈,就像一個大劇場一樣,每個人都有著各自的角色,各自演繹著不同的版本!現實生活也是一樣,有歡笑就會有悲傷,有些許的情感就會有些許的煩惱,有太多的希望與期盼,但等同的還是會有更多的遺憾與失望!人生的格局也就只能定在這個格局裡,有很多的歡笑,也有很多的幸福,但是更多的歡笑與幸福的背後是那無盡的罪業!
佛說:須菩提,若有一心向善的人,到了後來的末世,還能夠受持讀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