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860年春,審度當時情勢後,曾國藩出於全面考慮,修改了計劃:以安慶為必奪目標,曾國荃主攻安慶,多隆阿主攻桐城,李續宜率軍在青草塥充當後備隊,接應諸軍。與此同時,清軍在英山、霍山一帶廣修碉壘,以防太平軍出奇兵突襲。
即使清軍一方計劃如此周密,如果李秀成、陳玉成任何一支軍隊攻逼武昌,失去大後方的清軍必定因陣營大亂而自安慶回軍。那樣一來,安慶之圍可不攻自解。正是陳、李二人縱武昌不攻,戰爭往來之中,太平軍一方逐漸由主動變為被動。
安慶重鎮的丟失
太平天國高層對安慶得失十分在意。不僅陳玉成急赴安慶,洪仁玕、林紹璋、黃文金等人都各自統軍來援。
湘軍方面當然早有心理和物質準備,曾國荃、楊載福、鮑超諸將率軍在集賢關、棋盤嶺、菱湖等地截堵太平軍援軍。
曾國荃在安慶周圍的部署很紮實,建造無數堅碉固堡,層層設防,目的就是使得安慶城內外太平軍不能相通。
如果太平軍裡應外合,清軍會陷入被人反包圍的窘境。
功夫不負有心人,由於太平軍外援進不來,清軍殊死進攻,赤崗嶺大據點終於為清軍攻克,四千多太平軍被殺,安慶城外喪失了一個重要屏障。
緊接著,菱湖北岸與南岸的太平軍營壘相繼失守。這樣一來,陳玉成的援軍失去憑依,更為被動,基本與安慶城內的太平軍隔絕往來。
氣惱之餘,陳玉成與洪仁玕合軍後,從桐城方向連營二十餘裡,分數路大軍進攻包圍安慶的清軍,均不克,無功而返。
不久,由於黃文金生力軍馳至,陳玉成又組織新的大規模進攻,不料湘軍勇猛異常,在外拒太平軍援軍的同時,向內對從安慶城衝出的太平軍守軍發動反擊,最終牢牢控制安慶戰場的主動權。
彈盡糧絕情況下,安慶終於1861年9月5日被清軍用地雷炸毀城牆後攻克。太平軍守將葉芸來與手下兩萬多將士皆在接陣中被殺。
可恨的是,湘軍陷安慶後,在城內大殺無辜百姓,把全城財物搶掠一空。
安慶之失,原因諸多,從大方面講,太平軍失誤如下:
其一,太平軍&ldo;二次西征&rdo;的戰略毫無新意,其實就是抄襲二破江南大營那次的&ldo;圍魏救趙&rdo;之法,即幾路軍合擊武昌,攻清軍空虛之地,基本謀略是想誘調安徽境內清軍出境回救武漢,以緩安慶之圍。對此,曾國藩一眼看穿這是太平軍仍&ldo;抄寫前文&rdo;之策。太平軍謀略之陳舊,使得清軍沉著應付。加上太平軍諸路在武昌未能果斷進攻,牽制和誘引安徽清軍的計劃完全落空。
其二,二破江南大營後,李秀成等人傾意東進,陳玉成部也在東線滯留,西線的湘軍從容進逼,進圍安慶,二次西征為時過晚,已經種下安慶之失的敗因。而且,李秀成固執己見,堅持從長江南岸進發,洪教主要他&ldo;掃北&rdo;,二人相拗,內部不諧。
其三,太平軍各自為政,各自為戰,在軍力佔極大優勢的情況下,沒有像樣的統一指揮,巨掌化為散指,輕舉妄動,率意出擊,散漫後退,而作為主力軍之一的李秀成部竟然在武昌兜繞一圈後揚長而去,完全置安慶於不顧。反觀湘軍,曾國藩一統指揮大權,江南江北清軍協調一致,步調一致,未雨綢繆,最終畢功於安慶。
其四,陳玉成等人心急,犯了速戰速決的冒失錯誤。此舉正讓安慶周圍清軍從容不迫地施行圍城打援戰略,一口一口吃掉太平軍來援之軍。假使陳玉成當時能冷靜下來,不恃氣,不憑威,在從外線憑優勢兵力對安慶等地圍城清軍採取大包圍的同時,率先進攻太湖一帶的胡林翼清軍(都是新募的沒經驗的新兵),繼攻桐城掛車河一帶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