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重修城垣,歷時半年。並在南門外又增設一座20丈寬廣的月城(甕城),一座9丈寬的水門(隨著跨河而建的水城的出現,供船舶往來的水門也產生了)。另外還增設了兵馬司庫房、總檯鋪各1座,增設4座箭樓、5座敵樓、38座窩鋪。明代的定海城牆酷似中國七大古城牆之一的平遙城牆。平遙城牆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周長6公里,高8~10米,底寬8~12米,頂寬3~6米,牆身素土夯築,外壁城磚,白灰包砌。環城闢城門6道,門外築甕城。平遙城牆馬面多,造型美觀,防禦設施齊備,為中國曆代築城之僅有,並以築城手法古拙著稱於世。
五、清代:因兵燹戰火所致城牆大修了五次
清代定海城牆大修了五次,定海城牆屢毀屢建,只是城牆總的格局未變,一直保持到上世紀50年代。
第一次:規模最大的一次築城,是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
清順治八年(1651),清軍攻佔舟山,“大兵再至,寇遂墮城而去”,城池被戰火所毀。原明軍將領、人稱“陳鐵頭”的湖北利川人陳世凱,在三十年戎馬生涯中以勇猛出名,他在順治十六年(1659)投降清軍後,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底抱病進京請求康熙准許募捐集資,修復定海城牆,結果客死京師。康熙皇帝被其精神所感動,遂同意修城。當時,沿海一帶反清的武裝已被蕩平,康熙二十七年(1688)剛剛恢復定海縣建制。因定海城池殘破,百姓皆住草屋,且無縣署,又乏稅收。康熙在十二月十六日頒旨撥皇銀31287兩,建定海城,寧波府知府、同知和定海縣知縣周聖化以及周邊諸縣縣丞、典史、巡檢等,分別被授為總裁、監造、營造、管工各官,周邊諸縣還要提供城磚等築城物資。康熙二十九年(1690)四月十六日動工,定海縣知縣周聖化為實際上的總承造官,經16個月辛勞,於三十年(1691)八月十六日竣工,共動支正項錢糧31287兩。新城規模循舊址建築,計周長1216丈,此城高一丈,址廣1。5丈五。羅月城4座,城身48丈。齒狀雉堞(即”女兒牆”)1280個,城堞高四尺18磚厚;7磚寬;堞孔為三磚寬;。設東南西北四門,門上各建飛樓一座,寬1。6丈,深3。6丈,高1。2丈;又建窠鋪三十八座,分佈四門。城南設水門一座,門外圍繞城濠。後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國派出以馬戛爾尼為首的訪華使團,希望用貿易敲開我們這個富庶的東方古國的大門。舟山群島是英國使團進入中國後所到的第一處,舟山總兵派了兵士護衛英使團在城中游覽。城門是英國使團最初踏上中國土地即浙江定海見到的第一種建築。在英國副使斯當東的眼裡:“定海城牆高三十尺,高過城內所有房子。整個城好似一座大監獄。城牆上每四百碼距離即有一方形石頭碉樓。雉堞上有箭眼。除了城門口有幾個破舊的熟鐵炮而外,全城沒有其它火力武器。城門以內有一崗哨房,裡面住著一些軍隊,四壁掛著弓箭、長矛和火繩槍,這就是他們使用的武器。”隨馬戛爾尼同行的有一個畫家叫威廉-亞歷山大,他在中國期間速寫了大量的風景風俗素描稿。在亞歷山大畫筆下,定海城門上掛著綵綢,有馬車和小販進城,城牆外的民房裡,還有婦女孩子扒牆觀望西洋景,一派其樂融融。英國著名建築師、插畫設計家、水彩畫家阿羅姆(1804-1872),他主要借用了威廉-亞歷山大的素描稿,重新畫了大清國的風景風俗,成了一部集18世紀末和19世紀中國地域風景、民俗風情畫之大成。其中《舟山山谷》描繪了臨海建築的有6英里逶迤城牆的定海城,城外是港口、船帆和一座座懸水的島嶼。
第二次:嘉慶十八年(1813);因城池年久失修,多處坍毀,知縣沈泰籌劃重修,於二十一年正式動工,至二十二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