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且不說兩年、三年孰是孰非,我們先看看“國際慣例”,即國外是怎樣培養碩士生的。
大多數國家的碩士生年限的確較短,兩年甚至一年拿到學位的都有,但所謂“年限”卻是非常有彈性的,唯一的衡量標準就是學分,只要修滿學分,即可進行畢業設計或提交畢業論文,否則就請繼續努力。因為學制如此,有些學生選擇了心無旁騖潛心攻讀,從而可較快完成學業;有些則選擇循序漸進不急不慢,既打下紮實的基本功,又可更合理地安排學習、生活、工作乃至今後的人生道路,有些人甚至學滿每學期規定的最低學分便跑去工作,這樣畢業時已經積累相當的工作經驗。這樣一來,拿到學位所需要的時間就長短不一,從一年到5、6年都不足為奇,一言以蔽之,“國際慣例”衡量一位碩士畢業生的“出廠標準”,標杆只有一個:質量。
在確保質量方面國外院校做得相當多、相當細緻,中國與之相比差距極大。如導師配備,德國規定一名教授每年最多隻能收3個研究生,美國為2-3人,香港則規定不得超過5人,按一些分析家計算,碩士研究生與導師比例如果超過7:1,教學質量就很難保證,而中國這一比例往往達到10:1、15:1,甚至有31。38:1的驚人資料紀錄。再如導師對研究生的指導,美國的研究生不但有主要導師,還有一個指定的論文委員會從註冊起即參與指導、培養,以便學生接受不同學術風格和觀點的薰陶;英國、法國研究生雖只有一名導師,但每週研究生都至少有1次和導師面對面單獨討論的機會,有些研究生和導師共同研究課題,甚至一天見面兩次之多,從選題到制訂科研計劃、閱讀書刊,導師都對學生給予指導,反觀中國,一些院校的導師“有水平的沒時間,有時間的沒水平”,有的研究生半年才能見到導師一面,有些導師因研究生數量過多,平均審閱一篇畢業論文的時間不過15分鐘,甚至傳出“導師在畢業論文答辯會上問自己研究生叫什麼”的笑話。
兩相對比不難看出,兩年或者三年其實並無多少討論的價值,如何提高中國碩士生的質量,是更值得討論、也更應該“與國際接軌”的方面。
兩年也罷,三年也罷,只要培養出合格的碩士人才,學生學得紮實,用人單位用得順手,就是合理的學制;反之,或者慢工不出細活,把拉長學習時限當作創收的不二法門,或者蘿蔔快了不洗泥,不分青紅皂白地把質量低劣的“研究生產品”不負責任地匆匆推向就業市場,都是和研究生培養的宗旨背道而馳的。至於“高等教育資源緊張”,研究生年限太多“沒有必要”的論斷更值得商榷,提出這一論點的初衷也許是為了防止高等教育資源的浪費,但只重產量、速度而罔顧質量,“多快好省”地粗製濫造大批市場看不上、用人單位用不著的“等外品”,豈不是對高等教育資源、人力資源,乃至公私資財和學子青春的更大浪費?
還可看到,作為學制改變的直接受眾,在讀研究生們的立場也針鋒相對,但不論贊同兩年或三年,他們的出發點都驚人一致:為了更好地找工作。既然如此,大家是否應該更認真地想一想,對這些對工作、前途憂心忡忡的學子,究竟什麼才是應該首先認真反思的當務之急,是學制的年限,還是碩士文憑成色為何貶值、及怎樣重新尋回其應有的價值?
………【聖地亞哥知多少】………
智利首都叫聖地亞哥,古巴第二大城市叫聖地亞哥,西班牙加利西亞自治區首府叫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巴拿馬貝拉瓜斯省會、多明尼加共和國聖地亞哥省省會、美國第七大城市,都叫聖地亞哥,此外,阿根廷、墨西哥、尼加拉瓜,都有聖地亞哥,除了這些城市外,美國有聖地亞哥灣,墨西哥有聖地亞哥河,尼加拉瓜有著名的聖地亞哥火山,菲律賓有大名鼎鼎的聖地亞哥古堡,西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