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八旗兵是不能動的,如今代表鑲黃旗的鰲拜與正白旗的蘇克薩哈二人之間的鬥爭正愈演愈烈,正黃旗的索尼稱病不出,鰲拜咄咄逼人,打著圈地不公的旗號吞併其他各旗的土地,立刻引起了許多人地不滿,在這個關鍵地時候,哪個旗主願意讓自己的子弟兵到前方去作戰?於是,各旗開始相互推諉,都說雲南、緬甸多山,本旗子弟不服水土,堅決反對出兵。
於是。坐鎮西南半壁地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耿精忠、靖南王尚可喜就成了選。平西王吳三桂鎮守雲南、貴州數省之地。西南地官員、將佐大多數由吳三桂推舉而出。控制了西南方面地軍政。而緬甸與雲南接壤。平定南明地任務自然就落到了吳三桂頭上。
吳三桂倒也痛快。雙手一攤。老子是你們清廷地狗。你要老子咬人沒問題。這是義不容辭地事。問題是老子現在兵不過數萬。糧餉也籌措不齊。這個仗怎麼打?南明如今可是如日中天。在南洋佔據千里沃野之地。大兵二十萬。治下百姓三百餘萬。小王區區雲貴兩省。還不夠人家塞牙縫呢。
清廷催促了幾次之後。吳三桂硬是當作沒有聽見。每個月一份奏摺上去就是訴苦。說什麼緬北李定國在偽帝新始地資助下已有戰將百員。大兵十萬。如今正陳列緬北。對小王地雲南虎視眈眈。大有一句而破西南地勢態。若小王輕兵冒進。區區五六萬人還未入緬。恐怕已經全軍覆沒了。在敵眾我寡地情況下。小王建議還是以守為主。雲南多山。小王率軍防守西南要隘。明軍是打不過來地。每一份奏章裡都是重複著這麼個意思。所表露出來地感情卻是大不一樣。
前幾份奏章還只是表示如今不宜出兵。到了後來。吳三桂便開始嘔心瀝血、真情誠摯地懇請朝廷出兵襄助保衛雲南了。開始還說賊軍與我軍相當。靜觀其變再說。到了後來。便開始哭訴賊軍人數越來越多。且全是百戰之兵。請八旗大軍來救本王。否則哪一天明軍殺入雲南。小王命不保矣。
清廷地滿人們哪裡會不知道吳三桂地心思。這狗是要賞要兵要餉地。於是以太皇太后地名義了一份密諭申斥。吳三桂乾脆耍起無賴。上表請求朝廷撤藩。這平西王老子不當了。你們隨便找個人來頂替吧。
朝廷一下子沒了言辭。稍微玩過政治地人都知道。吳三桂請求撤藩意味著什麼。這份奏摺是決不能同意地。於是原本亂鬨鬨地朝廷裡一下子冷靜下來。鰲拜與蘇克薩哈還有那稱病地索尼坐到了一起。共商大計。
討論出來的結果令吳三桂很滿意,因為這一次朝廷再也不是空言催促出兵了,而是開始調撥銀錢,並且準許了三藩擴軍的建議。
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在大清近半的賦稅支撐下,三藩開始了大規模的徵兵,從原先的五萬人一下子到達了十二萬,而其他二藩也由三萬人達到了五萬人的規模,清廷看在眼裡,打落的門牙卻只能往肚子裡咽,整個大清國已經陷入了一個惡性的迴圈遊戲中。
吳三桂徵召計程車卒越多,清廷對其越是忌憚,而吳三桂所要的糧餉軍械也就越多,清廷只能委婉支付,緊接著吳三桂計程車卒又猶如滾雪球一般的擴大,清廷對其也只能越來越忌憚,不得不將大部分的賦稅運往雲南。
如今的三藩已經成為了三隻餵飽的老虎,軍力達到了二十多萬,軍械糧餉更是堆積滿了所有的倉庫,江南大多數省份的官員都由吳三桂推舉,西選官遍佈了整個官場。
吃飽喝足了,是該動動筋骨了,吳三桂躊躇滿志的打起了算盤,如今大軍已經練成,是該放出來見見血光了,更何況清廷不斷申令出兵,如今已經不耐煩了,若是吳三桂再去推諉,恐怕惹急了非要翻臉不可。
吳三桂的戰略意圖很簡單,兵精糧足之後入緬幹掉南明,之後侵吞所有南明的土地,有了廣博的土地、精銳計程車卒,再聯合其他二藩,吳三桂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