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那麼容易,也不是你想讀就能讀的。讀書人不但需要足夠的錢財來購買筆墨紙硯,更需要束脩來聘請老師。種種消耗,沒有一定積蓄的人家根本無法承受。所謂十個農夫才能供養一個讀書人,這還是往少了說。
“讀書真的需要那麼多錢麼?我看未必……”
李欽聞言,卻是輕笑著搖了搖頭:
“一位先生現在能夠帶三名學生,這樣的效率實在太低了。在我看來,教學讀書這樣的事情完全可以這樣來,將幾百上千的兒童聚集在一起,按照他們所學的進度,分成各個年級,每個年級又劃分不同的班。
一個班幾十號人有一名先生帶著,不同班級的先生能夠教學不同的課程。大家互相教。平均一個先生一年總也能教出幾百號學生。
如此只需堅持數年,我想能夠總會有足夠的讀書人供我使用的。”
“什麼?竟然還能這樣?”聽李欽這麼說,王通和孔穎達不由得瞪大了眼睛。
事實上李欽所言並沒有什麼新奇的地方,他不過是把後世所通行的教育手段搬到現在來罷了。然而,就這樣的照搬,卻是為王通、孔穎達二人點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門路。
兩人對此面面相視,一開始覺得有些匪夷所思,可仔細一想。這樣的手段原也沒有什麼稀奇的,昔年的孔子不正是這麼做的麼?
而眼下的王通似乎也是這麼教他的學生。一對多,本就沒有多少新奇可言。唯一新鮮的便是李欽那不以一人為師的做法,不過這想想也是可以接受的。
“這可是一個大私塾了啊。”王通感慨。
“這不是私塾,而是官塾。而且,各種科舉專案,我準備一開始就讓學生接觸。不同年級的學生,每年都有考試,成績高者自然可以升入下一年級進行學習。而成績差的人只能留級了。我不管那些學生留級幾次,但我只給他們最多九年的學習時間。以七歲小童入學而論,九年之後他已十六,也應開始承擔一份家業了。”李欽說出了自己的安排。
“嗯,這樣也是挺好的。只是學生和先生……這裡需要的人手也不少啊。”王通想著又提出了一個問題。
“所以,我才來東平拜訪通老啊。通老善於教學,我想請通老,南下為我謀劃此事。我欲將治下所有適齡之童都圈於學校之內,並作為一種制度延續下去。我希望以後的天下,人人皆為讀書種子,無人不識字,無人不知事。”李欽說著屈膝跪下,給王通行了一個大禮:“這是我的宏願,還請通老、歐陽老、衝遠先生助我一臂之力。”
第六十三章 答三問王通首肯
圖窮匕見!
李欽直接向幾位前輩攤牌了,他向他們提出了自己的需求。
讓天下人都習字,都懂文,人人知禮,人人曉事。
這是一個很美好的願望,聽起來似乎也蠻令人激動的。人人如龍,這本身也符合儒家對於大同之治的標準。
如果王通、孔穎達、歐陽希夷幾個還年輕那麼十幾二十歲,心中還有衝動之熱血的話,那他們在李欽這一番邀約之下肯定會一口答應下來。
但,現在他們已經不是二十幾三十的年輕人了,對於自己的理想他們還抱有堅持,但他們已經考慮具體如何實現理想的一些條件。簡單的說,他們不會為龐大的理想而感動,想的更多的是立足於當下做一些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
你可以刻薄的說他們變得冷血,變得短淺,變得現實。
但由此種種帶來的卻是他們一步一個腳印的在實踐自己的理想。他們早已認知大理想並非一日可以完成,為了離已有的理想更近一些,他們老老實實的努力著。
面對這樣的人,只說自己志向是沒有用的。
對於李欽的攤牌,王通和孔穎達對視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