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的事情暫且放下,他們要對各國的作家們展開公關和遊說。
商量之後,林子軒負責應對記者,徐至摩和鬱達浮拜訪其他國家的作家。
他們的遊說策略是把林子軒和中國加入國際筆會分割開來,不能把兩件事混為一談。
面對記者,林子軒暢談了寫作《1984》的初衷,靈感來自於在莫斯科和扎米亞京的談話。
他不認為這部小說是在諷刺蘇聯,而是描寫了世界普遍存在的問題,民主和極權的界限在哪裡,世界未來會不會走向小說中描寫的社會。
這是一本科幻小說,但很多人卻把它當作了現實主義作品來讀。
林子軒表示很無奈,他覺得蘇聯太敏感了,作為一個大國沒有相應的氣度。
英國記者做了不少功課,他們詢問林子軒對蘇聯的看法,並引用了林子軒在中國報紙上的段落,以此證明林子軒批判過蘇聯。
對此,林子軒直言不諱,那的確是他的真實看法。
媒體就是這個樣子,想要報道大新聞,英國記者顯然想把林子軒塑造成一個反抗蘇聯的英雄形象,而高爾基是蘇聯的保衛者。
兩位大文豪之間的激烈交鋒才是讀者的最愛。
於是,他們詢問林子軒對高爾基的看法。
林子軒想了想,這樣回答,他敬佩以前的高爾基,而不是現在的高爾基。
英國記者在第二天的報紙上用了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標題,導致報紙的銷量大增。
“林認為高爾基的時代已經過去,如今是他的時代。”
這顯然是斷章取義,林子軒極為無語,他沒時間和記者打嘴仗,而是不停的和不同國家的作家會面交談,其中就包括國際筆會的主席約翰高爾斯華綏。
高爾斯華綏是小說家和劇作家,是英國現實主義的傑出作家,代表作是《福爾賽世家》。
193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他出身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態度中立,不偏不倚,他支援中國加入國際筆會,但他沒辦法左右其他作家的想法。
他給林子軒提供了一個機會。
在國際筆會各分會成員投票之前,林子軒能夠在所有與會者面前進行一次演講,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是他最後的遊說機會。(未完待續。)
第三百六十六章 無聲的中國
國際筆會大會正式開始,前幾天是大家互相交流的時間,主辦方會舉辦各類研討會。
研討會的範圍非常廣泛,有莎士比亞研討會,歐洲文學未來的方向,詩歌的寫作技巧等等,整體氛圍相當於一個國際性文學類的學術會議。
因為這次大會的主題傾向於被壓迫的國家,所以還有遠東地區文學的交流活動。
由於《1984》的出現,國際筆會臨時加了一場關於這部小說的小型討論會。
可以說,主辦方給了林子軒不少的時間來遊說各國的作家們。
如果不是肩負著中國加入國際筆會的任務,他會非常享受這次的英國之旅。
然而,蘇聯繼續施加影響,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作家加入抵制《1984》的行列,其中還有來自中國的聲音。
這時候,林子軒親身感受到一部超越時代的經典作品所遭受的磨難了。
在後世,《1984》是一部世界公認的偉大作品,被評為改變世界的20本書籍之一。
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莎士比亞的戲劇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並列。
但在這個時代,卻成為被抨擊的物件,可見偉大的作品都很難被世人理解,《物種起源》剛出版的時候同樣遭遇狂風暴雨般的攻擊。
正如西方諺語所說,欲戴王冠,必承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