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辭職。
他碰到社會上的種種不公現象,越來越苦惱,覺得生活沒有出路。
聖誕節前的一天,他又來到心上人綠蒂的身邊,作最後的訣別,留下遺書後自殺而死。
1987年,餘化在《北京文學》上發表了一部小說,叫做《十八歲出門遠行》。
十八歲的主人公被父親逼著出門看世界,他接過父親遞過來的揹包,很欣喜的出門了,等待他的將是什麼呢?
他先是用一支菸換取了免費搭車,併為此洋洋得意,這是一輛運送蘋果的拖拉機。
後來拖拉機拋錨了,周圍的山民們搶走了車上的蘋果,他們甚至打傷了阻攔的主人公。
而蘋果的真正主人——司機卻在一旁漠不關心,還對著被打傷的主人公哈哈大笑。
最後,司機搶走了主人公的行李,和山民們一起離去,主人公成了唯一的受害者,孤零零的站在拋錨的拖拉機前。
這些荒誕的事情就像一顆炸彈,將主人公原本的價值觀摧毀殆盡。
主人公在十八歲時懷著熱情和夢想第一次出門遠行,現實世界卻給了他當頭一棒。
小說用頗為荒誕的手法展現了青年成長階段在邁向成人世界時的種種遭遇:理想與現實、抗爭與無奈、殘酷與溫暖、失去與收穫等。
餘化的這篇《十八歲出門遠行》受到了卡夫卡的影響,在荒誕中展現世界的真實。
2006年,今何再寫了一篇《中國式青春》。
主人公叫做李向陽,是一位生在中國的超人,這是一個有關李向陽和丁丁的故事。
林子軒覺得寫的比《悟空傳》要好,至少他以為自己看懂了,並且感慨頗深。
以上都是描寫青年人如何面對現實世界的小說,是抗爭還是妥協?
我們該度過一個怎樣的青春?
1962年,鮑勃迪倫一曲《隨風飄蕩》在全美乃至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
美國整個六七十年代,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的美國叛逆青年,彈著老吉他,哼唱著這首為反對越戰創作的曲子,在懷疑中重建新的文化。
1994年,電影《阿甘正傳》上映。
已經青春不在的“垮掉的一代”和所有美國人一起,衝入電影院裡看著這部電影,一遍又一遍聽《隨風飄蕩》,隨著那些鏡頭回顧著他們青春時的每個記憶片斷。
他們覺得自己就是跟在阿甘身後的那一群人,不停息地跑過了自己的青春時代。
當他們回顧往事時,他們會這樣說,我這一生永遠在路上,也永遠沒弄清自己要去哪裡,至於理想,我從來不知道那是什麼。
回到《麥田裡的守望者》,霍爾頓冷眼看著這個世界,覺得自己是個旁觀者。
他沒有什麼生活的動力,這世上能讓他動感情的時候不多,除了在大雨中看妹妹騎著她心愛的木馬。
霍爾頓的心中充滿躁動與不滿,他不明白有什麼可以去追求,也不理解成年人所追求的有什麼意義,他嘲笑這個嘲笑那個,最後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每個年代的青年人度過的青春都不一樣,但總有一些相通的東西。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過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第一百七十八章 拒絕長大的霍爾頓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篇幅並不長,只有十多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