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妾身愚鈍,知道的事情不及王爺的萬分之一,但妾身知道這胳膊擰不過大腿,王爺若是真的和皇上槓上了,那吃虧的多半是王爺。所以妾身勸王爺三思而後行。”
後世的朱聽一個前輩說過這樣一句話:當你和別人起了矛盾是,如果你的朋友勸你略讓一步,息事寧人,那他就是你的真朋友;如果他勸你硬頂到底,那這個人的人品就兩說了,很有可能是想把你架在火上烤。
朱對此深以為然,他知道以黛奴的見識,根本不可能理解他的所作所為,但無論如何這個小丫頭的內心是希望自己好的,這樣的女人就算出身在低,老子也絕不辜負。
朱一個翻身將黛奴壓在身下,用非常威嚴的眼神看著她,道:“本王知道你的一片好心。放心吧,本王不會跟父皇硬頂的。本王這麼做,自然是有本王不得不做的原因,至於父皇,我想以他的聰明才智,過段時間他自然就會明白。”
黛奴被他壓的有些透不過氣來,道:“如此甚好,是妾身多心了。”
朱道:“不,你心裡想著本王,本王很欣慰,現在本王命令你可以對本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必在乎什麼後宮不能幹政的迂腐規矩。但是不能讓別人知道,以免被人抓住小辮子。”
由於有呂雉和武則天的例子,歷史書上對於女人干政一向是大加斥責的,但是寫史書的這些個酸文人只看到了極個別的女人干政的不好示例,而選擇性的忽略了大多數女人干政的優秀典範。
太后是誰?是當今皇帝的親孃個別的是後孃,這個世界上哪有親孃害自己孩子的?武則天雖然篡了位,但還是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呂雉雖然用了很多殘忍的手段來鞏固權力,但也是給兒子守江山,雖然最後沒守住。世人都覺得呂后很殘忍,將戚夫人變成了人彘。但問題是劉邦的女人多了去了,別人為什麼都沒事?若果不是你戚夫人老想著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威脅到了呂后兒子的地位,呂后至於這麼恨你嗎?可見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宋朝的太后對政局的穩定作用很大,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明宣宗去世後,八歲的皇子朱祁鎮繼位,這個年紀的孩子除了吃喝玩樂什麼都不會,正是有張太皇太后領導的攝政團,才讓國事平穩的發展。再比如,清朝康熙也是八歲登基,前期也是靠著孝莊來治理國家。說到底皇帝到底是自己家的孩子,那些個太后、太皇太后又怎麼會去害他?
舉個相反的例子,明朝末年,僅僅當了二十九天皇帝的泰昌帝駕崩,他也是考慮到自己的孩子朱由校還小,一個人難以掌控住這個國家,再加上他的母親死的早,出了事沒有一個家裡面知心的大人為他出主意,所以才讓他寵愛的妃子李選侍做皇貴妃,以便將來輔政。
但是泰昌還是多了一個心眼兒,他怕精明幹練的李選侍架空朱由校,所以只給了一個皇貴妃(還沒來及封就死了),說什麼也不給皇后,這就導致東林黨那群黨爭高手有機可乘,透過移宮案將李選侍逼到了仁壽殿,進而掌握了全部政權。
等天啟皇帝長大後,看清東林黨那群人的真面目時已經晚了,身邊全是東林黨的人,沒有自己的羽翼,十分孤立,所以他就開始依靠同樣精明強幹而且對他忠心耿耿的魏忠賢。
老魏執政的那幾年,在東林黨寫的史書裡是十分黑暗、十分民不聊生的,但我們將史料翻來覆去的看上好幾遍,卻發現老魏除了搞死了幾個政敵以外也沒幹什麼有損於國家的事。相反在他的治理之下,工商稅、礦稅、海關稅都收了上來,國庫逐漸充盈,遼東軍的裝備也越來越好,還打了兩個大勝仗,穩定了局勢。
至於說他害死皇子和后妃,這種記載也只能呵呵了。朱由校這個人雖然心比較大,但對自己的家人是很在乎的。天啟年間有幾個藩王進京朝見,老魏仗著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