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臨明朝。”以至於“漠北東西萬里,莫敢與之抗者。”
也先由於王振識破了他所貢獻的馬匹以次充好,並且虛報馬匹數量的詭計,不肯多給他們賞賜,而仗著兵多將廣進行挑釁,一路攻遼東,一路攻張掖,中路為主力攻宣府大同,尤其是大同所受的攻擊最為猛烈,塞外城堡,所致陷沒,大同參將都戰死了。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朱祁鎮架不住王振的蠱惑,率軍親征結果導致全軍覆沒,他自己也做了俘虜。
對於目前尚且弱小的瓦剌,朱沒有必要派出高規格的使團,那樣反倒是顯得自己掉價,不利於威服四海。
從上面這些簡單的史料中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於蒙古勢力的恐懼,他雖然打敗了元朝,滅亡了北元,但由於鐵木真打下的基業實在是太大了,就算沒了元朝,那也是很強的存在,他們各自為政時尚且能對明朝構成一定的威脅,更何況是出現了也先和俺答汗這樣的英雄人物統一大漠的時候?
因此,朱元璋明明知道地方上的藩王有坐大的跡象,但也不得不依靠這些塞王們領兵鎮守北疆,因為為了防備蒙古人的南下,朱元璋在九邊放了大量的軍隊,總數在八十萬到一百萬之間,並且都是精銳的野戰軍,這些力量他才不放心讓外姓人掌握,以免造成安史之亂的局面,只有交給自己的兒子他才放心,因此才設定了九個塞王來領兵,以保證他大明朝的長治久安。
從他內心深處,他寧願將來哪個兒子篡位奪了江山也不願意外姓人將江山奪了去。
朱元璋一向以愛民如子著稱,在以往的書籍以及影視資料裡他最敬畏的是民心,那些資料給出的理由是朱元璋是元末大亂起家的,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對老百姓十分重視,對民心所向很是敬畏。
這完全就是胡扯或者是想當然。朱元璋是從農名起義中起家的不假,但正如前文所述,元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不是統治黑暗、壓制漢人,統治黑暗也不是黑暗了一天兩天了,對漢人的壓制也是一開始就有的,為什麼到了元順帝的時候滅亡了呢?
其滅亡的主要原因就是朱元璋說的主弱臣強,地方將領逐漸坐大,不服從皇帝的指揮,一些人甚至還和皇帝搞摩擦,形不成合力來對付起義軍,他們甚至自己還搞內鬥消耗力量,白白浪費了許多機會,以至於起義軍一次又一次絕處逢生,逐漸坐大。
這也就是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為什麼一直致力於加強中央皇權的原因,他深深地知道,如果元順帝對朝廷的控制力很強,對各路軍隊都能做到如臂使指,指哪打哪,那他們起義的成功機率是不大的。
至於民心,我想他是很輕視的,他打敗了張士誠後,為了報復蘇杭一帶的來百姓對張士誠的支援,給他們增加了很重的賦稅,絲毫不考慮民心的影響;他的兒子們秦王、晉王、齊王等動不動就殺人,甚至以殺人為樂,也是嚴重違背民心的行為,但他也只是訓斥一頓了事。這些都足以看出他對民心的輕視,在他眼裡,這些人都只不過是給他朱家做工的奴隸而已,有什麼可重視的?
他心裡清楚的很,老百姓向來都是一盤散沙,就算你眼睜睜地看著鄰村因為謀反被皇帝殺了個乾淨,你也不會上去造反,反而會很猥瑣的忍辱偷生,過自己的小日子,只要君王的控制力強,將國家的資源都控制住自己的手裡,那不管誰造反都可以分分鐘滅了他。
出使太平部的使者趙順和出使把禿孛羅部的使者張堯臣接到上級命令之後不敢耽擱,匆匆回家,草草收拾了一番,便帶著各自的隊伍上路了。
二人結伴走到哈密,再向北就是大漠了,由於他們兩人去的部落不同,所走的方向也不同,因此只能在這裡分手。
“張大人,咱們就此別過了,多多保重啊。”趙順和張堯臣同朝為官,平日裡私交也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