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了隔離溝,這些深溝的存在正好阻擋屍水的滲透。不過為了安全起見,這營老還是建議周士相讓人將深溝再挖得深些,小心一些總不會錯,畢竟全城現在就只這麼四口井可用了。
周士相當下就依這營老的法子辦了,叫蔣和帶人將深溝再挖深些,另外讓人徹底堵死這三口變了質的水井,做完這一切後,他才和宋襄公商量起餘下這四口水井的分配辦法。商量來商量去也是沒什麼好辦法,井就這麼四口,前營這邊多分了,後營那邊自然就沒得喝。很多前營軍官和士兵的家眷都在後營,真要讓他們的老婆孩子沒水喝,恐怕大禍也就不遠了。
最後,周宋二人把這四口井平分了,前營兩口,後營兩口。縣衙徵發的青壯和俘虜由前營提供水,後營則向那兩千多新會百姓供水,當然,怎麼供水則是宋襄公的事情,周士相是不會過問的。
水井是分了,但是水量相較從前肯定是大大不如,因為爭水鬧出的事情不少,前營自然是周士相在主持,後營那邊便是宋襄公一力負責了。為了儘可能的節省用水,周士相和宋襄公是什麼辦法都想了,也試圖在城中重新打幾口井出來,可惜都是無用功,最後也只得不了了之了。自那以後,每逢下雨天,城中便到處可見大缸小罐,所有能動的人都去收集雨水了。
柴火不夠燒,拆房子。水不夠喝,湊合過。這兩樣東西雖然都缺不得,但只要還有,總能熬,可要是沒有鹽吃,人就沒有力氣,沒有力氣,休說守城了,就是平日做些活計都是不行的。(未完待續。。)
第一百八十九章 絕地
太平軍自羅定興兵以來,因無根據之地,周士相又堅持以流寇裹挾方式壯大軍隊,故而軍中一切(兵員、糧草)靠得都是劫掠及從清軍手中繳獲。德慶、高要、新會數場戰鬥下來,太平軍獲得了足以維持全軍半年之需的糧草,但繳獲的食鹽數量卻並不多。食鹽稀少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太平軍沿途所經府縣並非產鹽區;另一方面卻是因為這些地區的清軍早就對食鹽進行了嚴格監控和封鎖。
清軍對食鹽的封鎖致使太平軍所經地方並無大量食鹽湧入,百姓只能定量購買。透過這種方式,清軍有效避免了大量食鹽湧入這些明清反覆爭奪的地區,以免食鹽這種戰爭物資落入同樣缺鹽的明軍之手。
若是太平軍能夠繼續沿襲之前周士相所定方針一路裹挾劫掠而去,單以太平軍現有人員而言,自然是不必害怕缺鹽的。但是佔領新會後,周士相為避免太平軍轉進香山遭到優勢清軍的阻截,轉而決定依託新會誘使廣州清軍主力攻城,從而透過這座連李定國數萬大軍都無法攻克的堅城大量消耗廣州清軍有生力量,使得南進過程變得相對輕鬆。
這種戰略構單從太平軍本身條件來看,顯然是符合太平軍利益的,畢竟太平軍只是一支由眾多人員或自願或不自願構成的軍隊,靠著先前的幾場小規模戰鬥才讓全軍凝娶了一定戰鬥力。這點戰鬥力遇上小股綠營兵自然可以一戰,可一旦遇上擁有騎兵的廣州清軍主力顯然就不夠看了。
況且太平軍不單單是軍隊行軍作戰,還隨軍攜帶了大量老弱婦孺,在缺少交通工具的情況下,攜帶如此多的百姓隨軍,自古也就兩種人會幹,一是流寇,另一個就是土匪。二者的下場大抵也差不多。從未聽聞有成大事的。便是李自成和張獻忠初起兵時做過,可一旦規模變大,他們也轉而棄了這種裹挾方式,進而朝精兵強將道路發展。李自成的大順軍餘部和已轉變成為南明主力的大西軍就是這些精兵強將的餘脈。
裹挾發展的弊端,前後兩世為人的周士相如何不知,可是他沒有時間,也沒有任何機會可以將太平軍的規模變得更大,變得可以朝精兵強將道路發展,直至困守新會,太平軍前營五大營合有戰兵人數不過兩千餘眾。這麼點兵力不說放在全國了。就是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