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ok……一部電影,終於要走向市場了。
導演也好,演員也好,各種製造新聞,各種宣傳,甚至很多電影為了宣傳,不惜製造假新聞——最省錢省事兒又惹眼球拉關注的,當然就是男女緋聞。
這個時候,外界已經是各種看好、各種期待了。
什麼投資很大啦,什麼特效一級棒啦,什麼超級燒腦啦,什麼鏡頭特別美啦,當然還少不了導演是誰誰誰,此前曾有什麼著名作品,男主角女主角是誰,怎麼怎麼牛,為了去看某某都值得一張電影票,還有什麼某某大咖不惜自降片酬出演配角,什麼某某大咖零片酬加盟,還有某某、某某和某某友情客串……
總之,各種誘惑,各種美好。
院線方看好,給個不低的排片比,乃至於電影初初上映,影評人或者接了紅包、禮品了,或者純粹就是喜歡,紛紛大肆叫好,號召大家進電影院去看。
然而,就是這樣投資浩大,經過系統性的,每一個步驟都由最專業的人士進行把關,而被拍攝和製作出來的電影,這樣一部很可能是從製片人、編劇、導演、演員,到看片專員和影評人,都覺得不錯的片子……撲街了!
是的,說撲就撲,毫無徵兆!
而與此同時,也會有那麼一些事先根本就不被看好,被各種不屑、各種小瞧,甚至有時候你大口喝酒、陪院線經理喝酒喝到吐血,甚至不惜跪下哀求都拿不到排片的電影,莫名其妙就突然火了——同樣毫無徵兆!
誰會火?誰會撲?
即便是再專業的人,也只敢說自己能估個七八成準確,想要出手必中——除非你是穿越者!
歸根到底,電影身上固然貼著商業的標籤,但說到底,它卻絕不是你按照規定的流程去做就一定能做好的,因為它還有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屬性——電影,還是一件藝術品。
數百萬、數千萬乃至上億的觀眾們的普遍選擇,其實充滿理性和規律,非常之客觀,但藝術品的創作,從來都是主觀的。
以主觀,去對上客觀,從來都沒有百分之百的準確率!
……
2003年3月13日,上午。
因為此前在柏林電影節上已經首映過了,而且最近這一段時間,《紅高粱》這部電影的熱度,也已經被刷得足夠的高了,所以,明湖文化最終還是選擇了不再舉辦首映典禮,直接上映。
截止到2002年年底,國內的銀幕數量,已經突破一萬塊,根據國家電影行業協會和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的官方資料,是10126塊。
當然,即便是官方的資料也要承認,在這一萬多塊銀幕之中,其中仍保留著大概將近四千塊銀幕,是低端的、急需改造的,也即觀影體驗非常差的老舊式單銀幕影廳,有很多甚至是以前的老式戲院改裝而來的。
這樣的電影院,絕大多數都根本就不跟著市場大潮去走。往往都是外面的電影院在放什麼,他們等最熱的那幾天剛一過,就去偷偷租個複製拿回去,白天不敢放,怕相關執法部門查出來,就晚上偷偷的放。然後,等到各大一線城市的觀影熱潮過了,他們再去正式的拿複製開始放映——那可想而知,這些院線的售票情況是根本就不可能完全的公開透明的!
所以在很多的電影公司、發行公司那裡,都把這高達四千塊銀幕數,佔到了全國銀幕數高達40的市場,當成雞肋——市場很大,但你就是賺不到錢!
也因此呢,真正被各大電影公司內部公認的,是整個市場的一部分的銀幕數,其實全國範圍內只有大概六千塊左右——這個數量,比之九七九八年市場斷崖式雪崩之前,已經是增長了很多了,主要是很多的老舊電影院沒撐過去當時市場幾近崩潰那一場,要麼被收購了,要麼主動改造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