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延伸到遠處的高坡上,微風徐來,麥浪重重。再有十天,這片小麥便能成熟收割了。等到端午過後,翻過地的麥田又可以放水插秧,種上占城晚稻。稻麥輪種,一年二收,只要肥料跟得上,平均每畝田都能打上四石的糧食。這產量,已經不下於蘇、湖、杭、秀等魚米之鄉,上等良田的出產。
去歲入冬以來,雨水比往年偏少,但靠著趙瑜一力主持修建的三個小水庫為主體的灌溉渠道,卻使得島上萬餘畝【注1】的良田免受乾旱之苦。而且去年朝中重行方田法,縣中派來進行丈量田地的官吏卻是趙瑜的人。在趙瑜的掩飾下,官中的田籍簿上,岱山島的田地只有一千五百畝,恰恰是實際數量的十分之一。受此恩惠,原本對趙家已經有些離心的岱山島民又重新聚攏到趙瑜的麾下。畢竟,若沒有趙瑜和衢山在前面擋風擋雨,他們現在十畝田只需交一畝賦的好日子可就過不下去了。
當然,趙瑜也不會平白無故的送人情,島上的田地產出,小麥、稻穀、苜蓿等作物,衢山軍都能以平價收購。不僅如此,島上的漁獲、鹽產也一樣被衢山全數買去。衢山島上現在的戶口已接近兩千戶——這些人大半都是昌國本島的莊戶,當年浪港寨被招安,趙瑜雖然屠殺了一批有威脅的奴工,但原昌國島的地主卻被他好生的放了回去,在‘還鄉團’的瘋狂報復下,分了土地的貧農們在昌國島走投無路,只能如趙瑜所願的投了衢山——再加上一千五百名奴工,人口近萬,差不多佔了全縣總人口的四成。除此之外,還有大小牲畜五六百。
這麼多張嘴,光靠衢山島上總計不到五千畝的水田旱田,根本養不活。向外地購買,肯定會受制於人,所以趙瑜的盤算就是把近在咫尺的岱山變成衢山軍的糧食基地,以保證糧產能在自家的控制之下。
幾個老農畢恭畢敬的跟在趙瑜身後,他們都是在當年浪港軍在岱山島上打土豪分田地之後,從島上的八百戶貧民中被挑選出來當村長的。他們的地位來自於浪港軍的支援,分到的田地也是島上最肥美的幾塊,家中子弟都有加入浪港軍中,因此他們對趙家也是最為忠心。
雖然前兩年,他們在趙瑜收縮衢山勢力的一段時間裡,吃了不少苦。但等到衢山軍重新登上岱山後,他們便又過上揚眉吐氣的日子。那些曾在趙櫓死後欺凌過他們的莊戶,現在都成了衢山島上的奴工,家中田土也成了賠禮。只有在衢山軍的刀槍下,他們的地位才會穩固,這一點,受過教訓的村長們心知肚明。
但他們今日如此恭敬,其實還有另外一樁心思。這兩年,良鄉船行的名頭日漸響亮,岱山島民站在岸邊,能看到來來往往的船隻,許多都掛著船行的旗號。原本投了浪港軍的岱山子弟,現在也大半在船行中當水手。每當他們回到岱山的時候,皆是大包小包的帶著從外地購來的禮物。從他們口裡,岱山人都知道了,趙大當家待人寬和,良鄉船行薪水豐厚,秀州杭州的市面有多麼繁華,青樓裡的小姐【注2】有多麼可人。
這些傳言,早把島上年輕人的心思都撩撥得癢癢的,就連些老成持重的,也免不了動心,一年三十貫的薪資,食宿全包,春冬換季還發衣物,比起禁軍也絲毫不差,總比日夜在土裡刨食要強上百倍。只是良鄉船行向不對外招人,讓他們欲入無門,總找不到進船行的機會,就算託那些在船行裡當水手的自家兄弟提攜一下,也得不到任何回應。
不過,最近有傳言,趙瑜此次來岱山,不僅僅是巡視田地出產,而且還會在島上為良鄉船行招募一批水手。也因此,今日岱山島民才會對他如此恭敬,看著他的目光也始終帶著一絲熱切。
這一切,被趙瑜不動聲色的看在眼裡。現在衢山軍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