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陛下率領文武群臣,在太極殿前的玉階上,迎候善德女王的到來。
大唐縱然從不曾將番邦異域的國王放在眼中,即便是曾經笑傲草原縱橫大漠的突厥可汗就不知俘虜了多少,但如同新羅女王這般既非戰敗、又非俘虜的異國君主親至長安,又是獻上國書玉璽,願意內附,卻是前所未有之事,故而鴻臚寺與太常寺、禮部共同商議之後,決定予以最高規格之待遇——皇帝親至太極殿外,御駕親迎。
秦漢以降,從未有任何一個異國君主,能夠享受這等待遇……
李二陛下站在玉階之上,頭頂黃羅傘垂著流蘇瓔珞,文武群臣分列左右,再遠處,太常寺的樂隊奏響賓禮之樂,鑼鼓喧天,禮儀隆重至極。
太子李承乾引導著一眾新羅王族、官員,沿著玉階拾階而上,抵達李二陛下面前。
善德女王萬福施禮,李二陛下笑容滿面:“卿遠道而來,朕率大唐文武群臣,降階恭迎,惟願大唐與新羅永結盟好,親如一家!”
善德女王俏顏肅穆,恭謹道:“偏邦小國,久慕天朝威儀,今日有幸踏足長安,覲見大唐皇帝天顏,得見大唐盛世繁華,實乃新羅萬民之幸運,下臣惟願皇帝陛下千秋萬載,萬壽無疆,萬歲,萬萬歲!”
李二陛下龍顏大悅,開懷大笑。
“萬歲”一詞,後世多有誤解。
實則上古以來,“萬歲”之詞不絕於史冊,屢有出現。《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藺相如奉和氏之壁人秦,“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可見此時的“萬歲”,只是一種歡呼語。這一時期,“萬歲”還有另一種意思,即作為“死”的諱稱。如《戰國策·楚策》載,楚王遊雲夢,仰天而笑日:“寡人萬歲千秋後,誰與樂此矣?”《史記·高祖本紀》:“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
及至漢武帝這位霸氣絕倫的皇帝登基為帝,其登華山,“朕用事華山,至於中嶽,……翌日親登嵩高,御史乘屬,在廟旁吏卒鹹聞呼萬歲者三,登禮罔不答。”十五年後,漢武帝又稱自己“幸琅邪,禮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稱萬歲”。自此,“萬歲”成為皇帝的專用稱呼。
即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亦沒有“萬歲”之稱呼。
秦始皇“皇帝”之起源,漢武帝“萬歲”之肇始,這兩位代表了漢家豐功偉績之偉大帝王對於華夏民族影響之深遠,由這兩個貫穿史書之稱呼,便可見一斑……
新羅番邦,本是大唐藩屬,但在此之前,只是名義上的從屬之國,新羅之王登基需要中原皇帝之冊封,實則只是政治意義,並未有多少約束力,難道中原皇帝不同意,人家就不能登基了?
頂多是在將來出兵討伐之時,多了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而已……
然則善德女王這一句“下臣”,一句“萬歲”,徹底決定了新羅藩屬之地位,自今而後,新羅內附大唐成為定局,要為大唐屏藩一方,而大唐身為宗主,亦要幫扶新羅,抵禦外侮。
滿朝文武此刻盡皆俯身恭賀:“吾皇英明神武,大唐千秋萬代,萬歲,萬歲,萬萬歲!”
縱然有不少大臣反對皇族子弟敕封為新羅之王,但是對於新羅內附,滿朝上下,卻無人質疑。
此乃開疆拓土之豐功偉績,青史之上必然筆墨濃重,恰逢盛事,這些大臣免不得在史書之上留下隻言片語,對於名聲重逾生命的這些人來說,怎麼可能拒絕?
周圍的官員、禁衛,盡皆躬身恭賀。
“萬歲!”
“萬歲!”
“萬萬歲!”
聲震四方!
*****
宴會進行的愉快而歡暢,賓主盡歡。
李二陛下的威嚴之下,沒人敢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