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杉磯時報》記者克拉夫特回到家裡,舒舒服服的泡澡,衝上一杯牛奶之後,靠在床上,拿起自己的平板,開始敲下今天的觀影感受:“阿湯哥換成了蝦人,加入傑瑞米·雷納;一個新的動畫導演以及和前集一樣“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幽靈協議》在前作的基礎上又一次在亞洲完成了它的升級。看著ethan從莫斯科監獄裡輕鬆越獄,像往常一樣的接受任務,但心裡卻有著和以前明顯不同的感受。《諜中諜4》給人最大的觀感就是角色的超人化,這無疑要歸功於《超人總動員》的導演豐富的想象力和高效的執行力,當然他也得感謝他的十幾位副導演共同的努力。在沙塵暴中飛車追逐、在世界第一高樓上縱橫馳騁,任務不可能完成的程度幾乎超過了以往所有的總和,來自中國的驚喜沈煉,還是以無所不能的姿態、淡定的挑戰完所有的難關,我想說,太tm好看了!當令人血脈膨脹的主題音樂再度響起,我彷彿看到了1986年的麥德林。《碟中諜》系列也許需要跟《007》一樣,需要面臨演員的更迭,但我覺得那不會是結束,不會是墮落,而是系列走向更高峰的一個開始!”
《紐約時報》的專欄記者西蒙斯的稿子也很快就發了出來:“在我看來,mi4最成功的地方,在於迴歸了missionimpossible的主題本身。作為這一系列的開山之作,mi1並沒有從一開始就強調任務的艱鉅性,事實上mi1的結尾才是最大的亮點,mi1為整部影片樹立了一個很高的起點。作為mi系列的招牌菜,高難度的任務一項是最考驗編劇頭腦的地方到了第四集,入侵克林姆林宮以及攀登迪拜塔成為了新的難度。尤其是迪拜塔這一段,手套失靈、高空墜落以及窗臺救人,再加上沙塵暴這一點“佐料”,這種緊迫感無需多言;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超越了前三部任何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務。simonpegg穿插其間的笑料,則起到了非常明顯的緩釋劑的作用。從國防部長被暗殺,到與恐怖分子交易,再到攔截核彈,整個mi4的故事並不輕鬆;而開頭的越獄,隔屋交易以及挑逗印度大亨,則讓故事的敘事節奏緩和了一些,淡化了這種片子本身帶來的緊張感。動畫導演出身的bradbird,在最後一場打鬥中,借鑑了動畫電影的處理,透過玩具式的升降機,讓這場決戰顯得很有趣。事實上如果是單純的肉搏戰,以最近這些年的電影來看,觀眾早已麻木和習慣了;在器械等外力加入之後,這場打鬥增加了很多不確定的因素,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可以預見的是,勇攀迪拜塔的那一部分也會在日後成為反覆播放的片段,甚至會引來效仿者。bird的第一部真人電影讓人見識到了他的功力,而這部片子或許能讓gilbert成為大眾寵兒,美國偶像。在007系列進入寫實風格,諜影重重系列前途未卜的時候,這部mi4或許會成為新潮流的引領者。相信mi5並不用讓我們等待的太久。”
時間來到了12月23日,沈煉帶領著特別行動小組的成員們全美亂飛,到處宣傳自己的電影《碟中諜4》還順便抽時間拍攝了hugoboss和雷朋墨鏡的新廣告。而電影爆棚的口碑和炫酷的動作場面讓電影的票房節節攀升,而首周票房成績的出爐,則是讓沈煉和整個派拉蒙心滿意足。高達一億三千萬美金的票房成績幾乎以碾壓之勢壓制住了小羅伯特唐尼的《大偵探福爾摩斯2》。
這條訊息一出,北美影壇瞬間譁然!
亞洲人出演《第九區》,出演《原始碼》扛票房,或許能讓人接受,但是主演主流大製作甚至是帶有美國形象的一個主流特工,從電影宣佈人選開始,反對的聲音就不絕於耳。
很多人都覺得,派拉蒙會為了不著邊際的亞洲電影市場,而損失掉北美觀眾的心。
但是不管從票房上,還是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