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7萬英鎊。1844年印度曼都拉縣的稅收兼行政長官寫道:“曼都拉城內五千戶織工家庭中,許多戶沒有錢維持每天吃一頓飯以上的生活。”早在1834年,印度總督本丁克向倫敦報告:“悲慘的情況在商業史上是無與倫比的,棉織工人的白骨已使印度平原白成一片了。”
1857年至1859年間,英國棉紡織品的輸出額從3900萬英鎊增至4800萬英鎊。在增長額中,印度佔了將近90%。1860年,英國輸往印度的棉布,幾乎比輸往歐洲大陸和美國的棉布總數多一倍。對中國、日本、爪哇等地的輸出額也很大,超過對歐洲大陸輸出額的60%。
爪哇的紡織品需求量已經到了極限,日本明治政府能夠推翻幕府,最大的原因就是外國商品殺進日本市場,從日本市場上弄走了太多的黃金白銀。英國與中國簽署針對日本的秘密條約之後,中國任由英國控制了日本的海關與商業行動。
“綜合來講,英國在全世界範圍之內已經暫時沒有太多可以在短期內獲取利益的國家。”信任外交部長李新坦率的對常委們介紹著外交部最新的情報。這些情報很大一部分也託了馬叔的福,馬叔在大英圖書館裡面埋頭苦讀,閱讀過的資料經過總結,也送給了中國一份。
常委聽完之後,好幾個人眨巴眨巴眼睛,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韋澤心裡這個樂啊,以中國人的習慣性思維來說,的確不容易明白這是什麼意思。英國人經濟不好和中國有個毛的關係!當然,21世紀的中國人就能很清楚的看出其中的問題來。經濟到了如此地步,戰爭就是再簡單不過的選擇。
能開啟中國的市場,英國商品就有了銷路。更重要的是,英國經濟就有了信心。對工業國來說。比資金更重要的就是信心。一鴉結束之後,整個歐洲都認為完全開啟了中國市場,所有生產企業拼命生產囤貨,準備去中國市場上大撈一筆。結果令他們失望,最後還在歐洲搞出了一次經濟危機。也埋下了二鴉的種子。
韋澤心裡面覺得可笑的還有另外一件事,他原本以為中國會在1875年的時候率先找到開戰的理由,對英國人動手。在這場韋澤想象出來的戰爭中,他還為如何尋找戰爭藉口而苦惱過幾天。現在的大方向一點沒錯,中英再次進入戰爭的軌道。可現實的進展與韋澤的想象完全不同。這是個很好的教訓,韋澤希望自己以後儘可能別範如此低階,卻又如此容易發生的錯誤。
“我認為英國人會對我們採取一些手段,逼迫我們繼續購買英國的商品。”前商務部部長李新對常委解釋著。
政治局產常委們聽明白了這話,大家登時就怒了,“買不買他們東西是我們說了算,難道英國人還敢打到我們門上來不成?”
既然韋澤已經決定不再先入為主的考慮問題,他插話進去,“這件事也不會立刻就開打,大家趕緊完成手頭的工作,戰爭的事情等著就好了。”
李新沒想到韋澤竟然這麼說,他帶著疑惑的表情看了韋澤一眼。不過也就是看了看而已,李新隨即結束了他的彙報,沒有再去刺激常委們的心情。
第303章 經濟危機(九)
李新當了外交部部長,外交部風氣立刻為之一變。原本的外交部只是個很普通的聯絡機構,兩任外交部長不是不想幹的更好,一來是底子薄,二來是兩位其實都不清楚經濟,所以對於洋鬼子的判斷很容易產生誤解。
現在商務部長幹起了外交部長,立刻就把之前積累的資料給利用起來。殖民時代是最終利益的時代,商務部同樣是最終利益的部門,洋鬼子的看法很容易就可以做出比較接近事實的判斷。
“都督,你現在為何不命令中央做好戰爭準備。我覺得英國人是不會善罷甘休。”李新單獨去見韋澤的時候提出了問題。
韋澤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