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報告了帝,帝也沒有辦法。魃仍然到處走,到處受驅逐。驅逐魃的時候,只要喊,神請行。魃就走了。為了這件事,叔均被尊為田祖。在古書裡,象后稷,叔均這樣關於農神的記載是唯一的。農耕生產興起於周氏族,周氏族的糧倉在沁水,長篇豳詩“七月”可以證明。)
“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飢,爾後稷播時百穀。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稷氏,后稷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
“后稷卒,子不窟立。不窟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窟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不窟卒,子鞠立。鞠卒,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稻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
“公劉卒,慶節立,國於豳(慶節以後,經過了)皇僕,差弗,毀-,公非,高圉,亞圉,公叔顯類,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復修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
(“復修后稷”,可以看作種植生產的艱難過程,經過了8個氏族階段的摸索。)
“燻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已復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子,予不忍為。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別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仲雍。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夫人,生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傳昌,乃二人亡入荊蠻,紋身斷髮,以讓季歷。”
(對這件事,史記在吳太伯世家再一次講述,“是時,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墟。是為虞仲,列為諸侯。”)
“古公卒,季歷立,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文王。”(下略)。
周起源
詩經中,周人講述的周史第一代首領叫做棄,棄的母親叫做姜源。姜源因為踏了一個大腳印,感孕而生了棄。棄生下來之後,姜源又三次將棄扔掉,但是棄還是活了下來。這便是周人的起源。
姜源生棄是一個神話故事。這個故事是周人編出來的,但不是建國後的周人,是古周人。古周人從母系制進入父系制,找不到棄的起源,棄沒有父親。說書講故事總是“閒言少敘,書歸正傳”,將事情簡單化。
一支叫作棄的母系始族。棄始族來自哪裡?稷和棄不是一回事。稷是周人的種植神,來自渭河。棄是周人的血統祖先,來自沁水,(不是沁水又能是哪裡?)。如果這個假設成立,那麼,棄這1支的祖源能夠追溯到太行人,周人和大商人竟然是同1個祖先。
1支崇拜稷的始族。這支始族沿著洛河向東經過豫西山地的東坡進入山西,在千年的遷徙間繁衍了一個大群,發生了分支。這1支始族在夏時代依附於夏人。夏人不事種植。棄的分支向東進入沁水,沁水是戎狄的領地,棄後代與戎狄匯合,在這裡實現了長詩七月那樣的種植。經過了公劉和慶節兩支人的創業,周人的第1支氏族中心“國於豳”,在沁水建立起來。大約公元前2500年,東方的大商人向西方擴張,周人被迫退出沁水,“自漆,沮渡渭,輾轉棲息在非古漢語地區。以後的分支出現方言名字:皇僕,差弗,毀-,公非,高圉yu,亞圉。再以後,公叔顯類和亶父回到沁水。當大商人中的唐氏族在洛陽平原定居以後,到了亶父這一支,周人遭到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