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樂極則悲,《儒林外史》中描寫的范進可謂是眾所周知的典型,范進一心想中舉人而屢試不第,當他突然看到已經掛起來的報帖上寫道:“捷報貴府老爺範諱進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京報連登黃甲。”且說范進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終致突發癲狂病。事實上,這儘管是《儒林外史》中的一個故事,但從養生的角度不乏其科學的道理。人在快樂的情緒到了極點的時候就會轉為悲痛,也就是俗言所謂的“樂極生悲”。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古希臘有位名叫蒂亞高拉?德羅特的老人,在運動場上大笑著與3個頭戴桂冠的兒子熱烈擁抱時,竟氣絕身亡;古羅馬喜劇詩人菲利庇德出乎意料地獲得夢寐以求的成功,但卻因興奮過度窒息而死;岳家軍中的大將牛皋活捉了金國四太子、侵宋元帥金兀朮後,喜極大笑,最後也因樂暴亡;三國時蜀將趙子龍,百戰沙場,未曾受傷,可是在慶功宴上,竟死於大笑之中。
說到樂本是高興事,為什麼還跟死有如此緊密的聯絡呢?可見,樂與悲看似遠在天邊,實則近在眼前。如何調養呢?根據《黃帝內經》關於五行相勝的說法,我們可以利用情緒之間的對抗來調節喜情過極。所謂的恐勝喜,說到底,是五行中“水克火”原理的具體運用,具體說來就是因為恐在腎屬水,喜在心屬火,因此而推知恐勝喜。有一段“恐勝喜”的醫話正是解析的這個道理。說有一個病人,由於喜樂過度,便得了一種笑病,整天嘻笑不止。有一位姓莊的醫生為其診脈後不覺失聲叫道:“不好!”接著就藉口回去取藥而離去。病人眼巴巴等了幾天也不見醫生再來,自思病已無救,害怕得哭泣不止,便傷心地向親友交代後事。醫生聽說了這個情況後,認為這是他的病快要痊癒的表現,便又來安慰他。果不出所料,不久這個病人就痊癒了。從這裡我們不難分析,醫生的治療方法是“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即利用其恐懼心理和訴說死亡之事來嚇唬諸如欣快症、情感型精神病、表演型人格障礙等喜症患者,使其從狂喜病態中解脫出來。可見,切中要害的以情勝情確有勝過針藥之療效。
療治畢竟不是上策,因此,採取以情勝情方法來調攝過度的喜情,儘管收效不錯,但畢竟是一種治療的手段。要達到《黃帝內經》“治未病”則需要一種自身情志的修養。只有自內的修養才能讓自己永遠處於平和寧靜的狀態,這才是節制喜情的一種根本方法。《黃帝內經》又言:“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就是說,思想寧靜無慮,則正氣充聚而不散亂,雖然有很強的致病因素作用,也不能侵害人體。所以,平時注意加強思想意識的修養,凡事都能以辯證的觀點去看,做到正確認識自己,以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地,則成為了情緒的主人,健康的真正的主人。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多愁善感——憂傷肺
多愁善感,很多時候被當作一種文學的氣質來倡導,的確,不否認其中有感情細膩和豐富的一面,而且如果是人體對外界事物的一種正常應答反應,不會對身體構成危害。相反,暫時而輕度的憂傷,有助於對所遭挫折的重新認識,有助於人們在思想上獲得正確的認識,對身心健康有一定益處。但作為一種對某些不順意、不愉快的事情產生的一種過度的擔心、強度的憂鬱和愁悶則是有損於健康的。
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裡的林黛玉,性情孤僻,多愁善感,稍有不適,就暗自哭泣流淚,最後終於憂傷而死。宋代著名愛國詩人陸游“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詩句更是鮮明地告訴我們,憂國憂民是一種大愛,是一種值得頌揚的精神;同時,也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