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稱治亦泰盛,使太平絕而無續也。
【註釋】
(1)監(jiàn鑑):通“鑑”。借鑑。
(2)後:君王。夏後之世:夏朝。引文參見《詩·大雅·蕩》。
(3)怪:怪異,指祥瑞。
(4)“明”字上亦當有“孝”字。下句“孝宣、孝明符瑞”,有“孝”字可證。(5)奉成持滿:形容繼承了前代功業,各方面都很完善。
(6)人應:表現在人事方面的瑞應,指上文的“人安”。訂隆:疑當是“斯隆”之誤。
(7)運氣:指自然執行的災害之氣,即本書《恢國篇》中的“無妄氣”。
(8)迥(jiǒng窘):邊遠。
(9)越常:亦作“越裳”或“越嘗”。參見18·5注(12)。
(10)匈奴:參見9·5注(6)。鄯(shàn善)善:古西域國名,本名樓蘭。王居扞泥城(今新疆若羌縣治卡克里克),西漢元封三年(前108)內附。哀牢:古國名,在今雲南保山市怒江以西,東漢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國王賢慄始和東漢交通,受漢封號,建立朝貢關係。東漢明帝時在那裡設定了哀牢、博南兩縣。
(11)收:據本書《別通篇》“漢氏廓土,牧萬里之外”,應作“牧”。牧:治理,控制。荒服:參見25·2注(5)。
(12)戎狄:古代對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
(13)裸人:指處於原始社會階段,還不具備穿衣服條件的少數民族。
(14)被:通“披”,穿。朝服:朝見皇帝時的禮服。
(15)章甫:一種成年男子戴的帽子。
(16)跣(xiǎn險):赤腳。跗(fū夫):腳背。跣跗:赤足。
(17)商:應作“高”。形近而誤。高舄(xì細):厚底鞋。
(18)度(duó奪):估量,計算。
(19)跡:追尋蹤跡。無跡:無法妨效。
【譯文】
“殷代的借鑑不必到很遠的時代去尋找,就在夏代可以找到。”故且拋開唐、虞、夏、殷幾代不談,就近和周代比較功德。實事求是地評定優劣,周代比不上漢代。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周代承受天命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漢代則是漢高祖和光武皇帝。周文王和周武王受命時出現的祥瑞,趕不上漢高祖和光武帝興起時出現的祥瑞;漢宣帝和漢明帝時出現的祥漢,好於周代成王、康王、宣王時代。漢宣帝和漢明帝時出現的祥瑞,從堯、舜以來,可以說是最盛的了。當今皇帝即位,繼承前代功業各方面都很完善,天下統一,全國安寧。祥瑞之物已經多到了極點,表現在人事上的瑞應同樣興盛。唐堯時代百姓和睦融洽,當今也是天下講求仁義道德。儘管遇上了災害之氣,穀物頗為歉收,可是遠行沒有被攔路搶劫的憂慮,偏僻的地方也沒有壞人聚集。周代有越常進貢白野雞,當今有匈奴、鄯善、哀牢貢獻牛馬。周朝所管轄的區域不超過五千裡,漢朝開拓疆域,控制了最邊遠的荒服之外的地區。牛馬比白野雞珍貴,近處繳納的東西不如遠方的貢物珍貴。古代西北的戎狄,現在變成了中原的諸侯國;古代的裸人,現在穿上了朝服;古代光著頭的人,現在戴上了帽子;古代赤足的人,現在穿上了厚底鞋。把沙石地改造成肥沃的田土,把強悍不馴的人教化成良民,把高低不平的土地鏟得很平整,教化不臣服的人成為平民,這不是天下太平而是什麼呢?依據事實判斷在道德教化方面則周代不可能超過漢代,若講到祥瑞的出現則漢代比周代興盛,計算國土區域則周代比漢代狹小,漢代為什麼不如周代呢?偏說周代聖人多,治理天下達到太平。世儒稱頌聖人過高,使得聖人卓越無比而無法仿效;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