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中文 > 其他小說 > 古代貨幣價值 > 第27章 深度解析漢半兩

第27章 深度解析漢半兩 (第1/3頁)

引言

漢半兩是西漢前期通行的圓形方孔鑄幣,基於圜錢(圓形圓孔錢)改造而成。它在歷史上主要有以下三種型別:

榆莢半兩:漢高祖時減重“秦半兩”鑄行的小型半兩,體輕肉薄,狀如榆莢。這種錢法定重量為三銖(約2.1克),即秦半兩的四分之一,實際上民間私鑄的錢絕大多數都不到三銖。到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就明令禁止民間私鑄偽錢。

八銖半兩:呂后當政時期因錢輕物貴而改鑄,重八銖,是漢半兩中規格最大的一種。其特徵是體大肉薄、背平無文,錢文書體扁平,已經有隸書的趨向,錢直徑2.8-3.2厘米,重4.8-5.5克,製作也較整齊。但此錢行用不久,大多被商人私自熔化,改鑄為小的榆莢錢牟利。高後六年不得不停鑄而改行“五分錢”。

四銖半兩:漢文帝時改鑄,簡稱“四銖錢”,是漢半兩中使用最長的一種,共流通40年。其直徑為2.4-2.6厘米,重2.2-2.8克,錢穿孔比較小,無內外廓,錢文製作比較規範。文景時期鑄錢致富最突出的有吳王劉濞和財過王者的大夫鄧通,一時間“吳鄧氏錢布行天下”。

漢半兩錢前前後後鑄行過五次。劉邦時期的半兩又稱為“莢錢”或“榆莢半兩”。呂后時期鑄行過八銖半兩和五分錢。漢文帝時鑄行四銖半兩。景帝在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頒佈了“定鑄錢偽黃金棄市律”的法令,禁止民間私鑄貨幣,只准郡國鑄幣,西漢政府才初步控制了鑄幣權。

漢半兩最終在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被五銖錢替代。漢半兩在今甘肅天水、平涼、慶陽、蘭州等地漢墓和窖藏中多有出土,青海民樂、寧夏中衛、新疆奇台等地也有出土,說明西漢前期漢半兩在甘、寧、青、新西北地區流通範圍較廣。

以下是一首七律贊《漢半兩:歷史的見證與經濟的印記》

《贊漢半兩》

半兩錢文歲月長,方圓形制載滄桑。

秦亡漢繼仍沿用,幣改銖分各有章。

榆莢輕盈通市井,八銖厚重顯端莊。

四銖規範傳千古,見證興衰經濟昌。

首聯“半兩錢文歲月長,方圓形制載滄桑”,描繪了漢半兩錢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圓形方孔的形制彷彿承載著歲月的滄桑變遷,見證了無數的歷史風雲。

頷聯“秦亡漢繼仍沿用,幣改銖分各有章”,指出秦朝滅亡後漢朝繼續使用半兩錢,並且在銖數等方面不斷進行改革,有著各自的特點和規律,反映出當時的經濟政策和社會狀況。

頸聯“榆莢輕盈通市井,八銖厚重顯端莊”,分別描述了榆莢半兩的輕盈小巧,在市井中流通的情景,以及八銖半兩相對厚重,展現出的端莊形態,體現出不同型別漢半兩的獨特之處。

尾聯“四銖規範傳千古,見證興衰經濟昌”,強調四銖半兩的規範標準,它長久地流傳下來,成為歷史的見證,也見證了西漢時期經濟的興衰起伏與繁榮昌盛,突出了漢半兩的歷史價值和經濟意義。

這首七律透過對漢半兩的歷史演變、形制特點以及經濟意義等方面的描述,表達了對漢半兩這一歷史貨幣的讚美之情,展現了它在歷史長河中的重要地位和獨特魅力。你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和個人喜好對內容進行調整修改,或者提出更多的要求和建議。

以下是一篇關於“深度解析漢半兩”的文章:

《漢半兩:歷史的見證與經濟的印記》

漢半兩,作為西漢前期通行的圓形方孔鑄幣,在中國貨幣發展史上佔據著獨特的地位。它不僅是經濟交易的媒介,更是歷史變遷的見證者,承載著西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資訊。

漢半兩是在秦朝半兩錢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秦朝統一六

最新小說: 一天一字修仙訣 穿越古代忙致富 肆愛成歡,他的溫柔變了調 困神墓 鬼啊救命,結果我會吃鬼怎麼說啊 有錢有顏有空間,花心些怎麼了 空:這是原神嗎?我覺得不是 炮灰女配上午斷親,下午成皇家女 年代文裡滅霸反派的親閨女 天降萌娃,裴總帶娃追妻 怪醫萌寶:六年清明爹爹詐屍了! 驚!偏執大佬他想和渣女搞純愛 TNT一起加油吧 母女穿八零,我媽賺錢,我躺贏! 撩惹誘癮,他把死對頭rua哭了 不想活了,哥哥們重生了 穿成男主黑月光後,我帶球跑了 快穿:刷爆他的幸福值! 追妻不敢拒 時光的枷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