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和淳熙通寶相關的歷史經典典故:
1. 年號“純熙”變“淳熙”:
宋孝宗最初打算使用的年號是“純熙”,“純熙”二字來自於《詩·周頌·酌》中的“於鑠王師,遵養時晦,時純熙矣”,用來歌頌周武王克商的功績,“純熙”意為光明,表示道德或品德,宋孝宗以此二字作為年號,內心想表達效仿武王收復北地的願望。然而,這個年號只存在了六天,迫於宋高宗和朝中主和派的壓力,宋孝宗只好改“純熙”為“淳熙”。而在這六天時間內,造幣廠可能鑄造了少量的“純熙元寶”,這也使得“純熙元寶”成為了較為珍稀的古錢幣品種。
2. 李大正與“背正”錢:
李大正,字正之,是南宋時期的坑冶鑄錢司長官,擅長理財和管理鑄幣,曾在多地擔任提點坑冶。在浙江麗水通天巖景區的摩崖石刻上有他留下的關於鑄錢的記載。李大正在贛州擔任鑄錢司長官的時候主持鑄造乾道元寶、淳熙元寶錢。當時贛州錢司廢置多年再次恢復,所以初鑄的一批淳熙元寶就在背面加了個“正”字,以顯示贛州錢司統領諸州監場的地位。這個“正”字有可能代表著李大正用於顯示新官督辦的成果,也使得淳熙元寶有了獨特的“背正”版式。
3. 最早的紀年錢:
淳熙七年(1180 年)開始,南宋政府規定在當年鑄造的錢幣背面設定鑄造年份,例如淳熙七年鑄造的錢幣背面會鑄有一個“柒”字,依此類推,這標誌著中國歷史上最早紀年錢的出現。這一舉措是因為南宋朝廷面臨財政困難和銅源匱乏的問題,鑄幣原料嚴重短缺,各錢監為完成年度鑄銅錢量的任務,向民間購買銅錢冒充當年新鑄之錢。為防範這種情況,朝廷便令諸監逐年在錢背上加鑄年數。這種紀年錢的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末,為研究當時的錢幣提供了便利,也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收藏價值。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