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不在哪待著,幹李世民甚事?但已起異志的李世民與暗窺端倪的李淵,父子雙方卻都心知肚明。在向父皇如泣如訴地陳述無辜,並替自己萬般開脫中,秦王以頭戕地,幾乎一頭撞死。
死了就不好玩了,李世民不會傻到自絕於父親面前,他只是用劇烈的行動來獲取老李的同情。但頭上磕出的包實在疼,那一段時間,李世民最聽不得現在網上流行的一個字——頂!
大權在握後,李世民也找來了顫顫驚驚的老傅,並賜之美食。
請來吃一頓不是目的。李世民發現老傅太有才了,睜著一雙老邁昏花的眼睛,就能提前看到玄武門之變。有這麼一位經常能準確預報點問題的人才在,確實很重要。老傅被深切勉勵:上次你看天,幾乎害死俺,但你只管看你的天,發現天上有什麼變化,你還要像以前一樣知無不言,千萬別因那事不再告訴俺了。
老傅後來臉色果真一天天端莊、凝重起來,形同雕塑。就是隻井底的蛤蟆,只要天天與夜空對話,將有限的視野投放在無垠的浩瀚星空中,他的面孔都會莊嚴起來。就連書也一樣,你看哪一本哲學類書籍,有著流行書那樣俏麗花哨的封面?
新朝的言路,就是這樣被李世民一條一條開啟的。做人,尤其作君王,和作學問一樣。只有通,才會融,才能不囿於細節,不拘泥於死理,不執拗於成見。從而堂堂然走出一條新路,那麼,其身後揮灑的,就永是寬博、暢達的氣象。
細究魏徵與唐太宗的關係,就像看千里馬之於伯樂,後者不是前者的必然條件,但後者是前者出現的先決條件。講這些,是想讓所有的人更好理解,老魏日後那些驚世駭俗的言行,不完全是因為老魏的個人稟賦,而是有著供其茁壯生長的極合適陽光、水分和土壤。 。 想看書來
我這就跟你走(2)
所以,官拜詹事主簿的下層官員老魏,能頻頻被李世民“數引入臥內,訪以得失,徵知無不言,上皆欣然嘉納。”就一點也不奇怪。
天知道,老魏的眼光有多獨到,看問題有多深刻,進諫的內容有多劌切,反正是唐太宗聽得悅耳,用得順手,鑰啟鎖開,藥到病除。李世民有點要上癮的意思。
一個是亂中取勝的馬上皇帝,急切希望國家鼓角息聲,得到大治;一個是亂世中行走多年,具有豐厚治國方略和實踐經驗,卻遲遲找不到施展舞臺的剩男;一個因父皇晚年偏聽而極端厭惡耳目閉塞,一個大力倡導兼聽則明,推行明德慎罰,堅持偃武修文,振興河山;一個在氣度上大氣開合,善於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個不持愚節,知無不言,深明進諫之道。這樣兩個人遇到一起,便只能是一種絕配。
看到他們走到一起,歷史都為之精神一振。
一雙善於傾聽批評意見的耳朵,最愜意的事,就是遇到一張喜歡針砭時弊的嘴巴。二者相遇,只能是相見恨晚,耳鬢廝磨,感情日深。公元627年,李世民踐祚後的貞觀元年,馬上擢拜魏徵同志為諫議大夫。而且制詔通知滿朝文武,“自今,中書、門下及三品以上入閣議事,皆命諫官隨之,有失輒諫。”
“我是大唐一老狗,蹲在朝廷大門口,君讓咬誰就咬誰,讓咬幾口咬幾口。”據說,這個段子是貞觀年代的網路寫手為惡毒攻擊老魏創作並流行開來的。老魏既欣賞又反感,他認為前兩句極為形象,後兩句極為扯淡。
他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這個段子作者予以痛斥。貞觀元年,大局雖然初定,但李建成、李元吉的黨羽還散佈在民間,時時聚聚會,釋出點不滿的言論,甚至還準備誰來奮臂一呼,再圖大舉,這些都對新朝構成了極大的不安定因素。
李世民為此下大赦令,對不管以前的左派還是右派分子皆赦而不問,而且還下令民間相互不得揭發,不能發動群眾鬥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