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公元 1158 年)鑄行,有小平錢,真書旋讀,其中有一種俗稱“五筆”正隆元寶錢較少見。
大定通寶:金世宗大定十八年(公元 1178 年)鑄行,有小平、折二兩種。小平錢除光背外,另有背“申”、“酉”字紀年,版別較多;折二大定通寶錢較少見。
泰和通寶、泰和重寶:金章宗泰和四年(公元 1204 年)始鑄。泰和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折十共四等,均少見;泰和重寶有折三、折十篆書錢。崇慶通寶、崇慶元寶:金衛紹王崇慶元年(公元 1212 年)鑄行。通寶錢有小平、折二兩種;元寶錢僅見折五一種,篆書。
至寧元寶:金衛紹王至寧元年(公元 1213 年)鑄,實物僅見折五錢一種。
貞佑通寶、貞佑元寶:金宣宗貞佑年間(公元 1213 - 1217 年)鑄行。通寶錢有小平、折二、折三共三種;元寶錢僅見小平錢一種。
偽齊政權鑄幣:金朝滅掉北宋以後,扶植大齊國皇帝劉豫,年號阜昌(公元 1131 - 1137 年),劉豫鑄行阜昌元寶小平錢、阜昌通寶折二錢和阜昌重寶折三錢。
2 銀錠: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 年)十二月,鑄造承安寶貨銀錠,自一兩至十兩,分為五等。每兩折錢二貫(二千文),這是中國官鑄銀錠之始。
3 紙幣:
交鈔:海陵王貞元二年(1154 年)開始發行,初有一貫、二貫、三貫、五貫、十貫五等大鈔,後來又有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七百文五等小鈔。交鈔使用一開始有“界”的規定,七年為一界,後來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 年)之後,交鈔流通改為無期限,並且規定可以由地方政府印造。
貞佑寶券:宣宗貞佑三年(1215 年),發行新紙幣貞佑寶券,取代舊的交鈔,但兩年後大幅貶值。
貞佑通寶紙幣:興定元年(1217 年),發行貞佑通寶紙幣,一貫當貞佑寶券一千貫,藉以取代舊幣,但也難逃貶值命運。
天興寶會紙幣:金哀宗於天興二年(1233 年)在蔡州發行天興寶會紙幣,以銀為單位,有一錢、二錢、三錢、五錢四等,但沒等發行金朝就滅亡了。
三、金朝貨幣的鑄造背景和歷史演變主要如下:
(一)鑄造背景:
經濟發展需求:金朝建立政權後,經濟逐漸發展,商品交易日益頻繁,對貨幣的需求不斷增加。特別是在與宋朝的貿易往來中,貨幣的使用成為推動經濟交流的重要因素。原本透過使用前代的舊錢和宋錢已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因此金朝開始鑄造自己的貨幣。
,!
防止銅料外流:金朝時期銅料相對緊張,為了避免銅料、銅錢大量外流,保障國內貨幣的供應和經濟的穩定,金朝政府決定自行鑄造貨幣。
文化融合影響:女真族建立政權後,與宋朝的經濟、科技、文化交流頻繁,在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受到宋朝鑄錢技術和錢制的影響,為金朝貨幣的鑄造提供了技術和制度上的借鑑。
(二)歷史演變:
銅錢方面:
早期使用舊錢:金朝早期使用舊有的宋、遼錢幣。金、宋間第二次議和後,戰爭暫告結束,金朝才逐步開始發行自己的貨幣。
海陵王時期鑄幣:金海陵王正隆三年(公元1158 年),開始鑄行正隆通寶小平錢,真書旋讀,其中有一種俗稱“五筆”正隆元寶錢較少見。
世宗時期鑄幣:金世宗大定十八年(公元 1178 年)鑄行大定通寶錢,有小平、折二兩種幣值。小平錢除光背外,另有背“申”、“酉”字紀年,版別較多;折二大定通寶錢較少見。
章宗時期鑄幣:金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