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的8月4日,一艘載著有“中冶集團”赴日商貿考察團的一艘郵輪順利的從廣州港出發後,經那霸抵達了日本東京港,來自日本總務院商務部的一位副部長帶領一批日本本土金屬冶煉行業企事業代表迎接了這共和國首個訪日企業代表團,中冶集團也成為了共和國第一家赴日進行實地考察的企業。
在共和國的迴圈經濟法中,對行業年綜合能源消耗量、用水量、汙染物排放量進行評估當中,鋼鐵、有色冶金、煤炭、電力、石油加工、化工、建材、建築、造紙、印染等十大行業是重點監控物件,在進行高汙染和高耗能兩個方面的劃分之後,鋼鐵行業、有色金屬行業、建材行業等為高汙染,而電解鋁、鐵合金、燒鹼等行業就是高耗能。
高汙染和高耗能始終是困擾一個國家工業經濟與環境生態之間保持平衡的一個難點問題。
在數十年的經濟發展建設中,從當年亞美集團於廣西柳州開始興辦一系列基礎產業,進而發展出如今共和國完整的工業體系,這其中伴隨著汽車製造產業、航空飛行器產業、船舶產業、家電產業、房地產等的蓬勃進步與發展,共和國商品市場經濟日趨繁榮的背後,自然也需要一大批的基礎工業提供支撐,比如汽車、飛機、輪船等生產製造不得不用到的金屬、橡膠、電能等。
所以,在共和國的工業產品暢銷全球的同時,那些一家家汽車生產商、家電生產商、船舶製造商等背後,還有一個個發電廠、鋼鐵廠、鍊鋁廠、化工廠等等作為支撐,在有美國為共和國長期提供大量工業原料的情況下,龐大的生產需求依然要讓共和國本國之內的基礎企業讓來自於世界各地的原料以及本國所擁有的煤炭、水能等轉化為了工業原材料和電能,這樣才能滿足工業生產的巨大消耗。
因此,當一艘艘滿載集裝箱的貨船駛向世界各地港口準備登陸各國市場銷售的時候,它們的誕生背後是基礎企業排放出來的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汙染氣體、是排放到江河裡的工業廢水、是堆積成山的工業廢渣、是對資源的肆意開採而破壞環境等等條件之下所誕生出來的,它們的出現的的確確能夠為共和國帶來經濟效益,但生產它們所需原料、製造它們、運輸它們等等環節,共和國的生態環境和工作人員又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秀美的山川化為一座座工廠和一條條烏黑的河水,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卻成了一個個職業病病患,付出的代價恐怕還有更多。
不能以兒孫的資源換得今日的繁榮、不能以勞動人民的健康為代價換取生產業績、不能以生態環境的破壞來換得國民生產總值(GDP)資料的漂亮、不能有先汙染後治理的幌子,高汙染、高耗能行業不僅消耗掉了大量的自然資源,更是給從業工作者帶來巨大的職業病隱患,同時也造成巨大的自然環境破壞,所以共和國在具備較好的綜合實力之後便開始著手解決掉曾今無法也不能撼動的頑疾,讓經濟走向一條真正的可持續化發展道路。
也就是說,以前是共和國工業經濟騰飛支柱的不少大型企業,現在卻成為了有些與國家政策、人民希望格格不入的企業了。
簡單說來,對於高汙染和高耗能企業,節能減排的要求的確在短時間之內是不可能的,但做到降低汙染物排放、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能耗等是必須的,但對於這些已經生存幾十年的企業而言,讓他們對自身生產裝置進行節能技術改造或者是換置更好的裝置,以促使自己的生產條件和過程符合共和國國家的環境保護標準、生產企業汙染物排放標準等一系列法規,很顯然成本問題足以困擾許多家企業。
在共和國整個國家都偏愛於高附加值、高技術、高科研人才比重、高產品市場佔有率且同時有低環境汙染、低市場風險等條件的產業之時,對高耗能、高汙染行業所制定的政策也從以往的寬鬆到現在的苛刻,就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