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治郎的上臺不僅意味著昭和天皇和岡村寧次之間的矛盾第一次空前爆發,更意味深長的是。以陸軍上將軍銜上任的梅津美治郎居然在菲律賓群島享有軍事調動權。這可是以前大阪真知在任的時候沒有的,日本陸海空各大部隊指揮排程權一向都歸屬於最高統帥部參謀本部,也就是岡村寧次一個人獨攬大權,可梅津美治郎在被昭和天皇弄去擔任駐菲律賓派遣軍總司令後。這種局面就被打破了,梅津美治郎幾乎就相當於一個擁有戰爭指揮權的戰區司令一樣。他能夠在菲律賓群島調動任何軍隊而不需要得到岡村寧次的同意。…;
這算什麼?梅津美治郎走馬上任不多久,岡村寧次就以抱病為由,連續缺席了三次昭和天皇的御前會議。簡直就是在讓昭和難堪。當然也是一種無聲的抗議,可最終想通了一切的岡村寧次投降了,他不得不承認了這一任命,同時還應梅津美治郎的要求,調派了一個防空導彈聯隊到菲律賓去駐紮,一方面拱衛帝國重要的工業原料來源殖民地。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充實梅津美治郎的防空兵力體系,當然岡村寧次如此慷慨的背後。其實也是想向昭和傳達和解的訊號。
世事難料,岡村寧次的退讓讓昭和天皇的鬥志更加頑強了,他似乎看到了一步步剝奪岡村寧次大權的勝利唾手可得,繼任命梅津美治郎為駐菲律賓派遣軍總司令後,昭和天皇第二步就是要在本土實行軍區制,提出這個極品想法的依然是西田義,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昭和天皇已經要把日本列島化為三大軍區,北海道及千島群島為北方軍區、九州島和四國島為南方軍區、本州島則為中央軍區。
軍區化的用意非常明瞭,擺明了就是要拆分掉岡村寧次幾乎獨霸的最高統帥部權力,因為只要軍區劃分完畢並且完成了職能構建,能夠在昭和天皇統帥指揮下在各自軍區或戰區內組織戰爭、軍演且擁有人事調動、兵力動員等等權力的各大軍區或戰區,簡直就是一個個縮小版的最高統帥部,而昭和天皇需要做的,似乎就是任命一個個聽話的將領去擔當要職,就像是古時候的皇帝封派邊疆大臣一樣。
然而岡村寧次並非看不到這一點,他表面上基本同意了昭和天皇的舉動,但卻以戰爭時期人事變動不宜頻繁為由,加上什麼軍區劃分還需進一步研究可行性等等之類的原因,討價還價之後,昭和天皇不得不同意岡村寧次的建議,也算是一種雙方的妥協,以北海道和千島群島為主的北方軍區以試點區為名義先行籌建,待相關經驗成熟之後再行推廣。
然而,在讓梅津美治郎這麼一個“欽差大臣”獨領菲律賓群島之後,昭和又把北方軍區給拉扯了出來,緊跟著他還並不滿足,其第三步則繞開了暫時難以對付的本土核心地區,卻是要在夏威夷群島設立司令部。
表面上,這的確有利於在盟軍反攻太平洋戰場之際,更好的統籌兼顧到夏威夷群島的海空和島嶼防禦,當然也不至於被動防禦,也有組織進攻的能力,可實際上,昭和天皇的這一招勢頭還不小,他竟然要讓岡村寧次同意讓海軍一支艦隊加入到這個司令部的指揮序列中來。
日本在正式參加世界大戰後,依靠新軍事改革之後進行的高素質士官化改革,造就了能夠快速進行部隊編制擴充的利好,但海軍並非像陸空軍那樣容易大規模擴編,它不僅僅需要與造船工業、武器工業、冶金化工工業等實力相關,還與人才體系儲備有關,但可喜的是,日本海軍不僅能夠維持三大艦隊的規模,還能具備不斷擴充套件三大艦隊實力的資本。
海軍是日本軍事力量之首,昭和很早就想要全部掌控這支關係到日本國運的兵種,當然海軍兵種的指揮權也是岡村寧次的心頭肉,所以這一次交鋒來得空前激烈,岡村寧次在面對昭和天皇咄咄逼人態勢之下,不得已才以被英國海軍本土艦隊不慎偷襲覆滅的第二艦隊正在完成重建和戰鬥力重塑為由,以緩兵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