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最多最多了20年。不是他們能力不足、智慧不多,而是時間真不夠。
後世裡有個說法是關於長壽的。假如將來科技發達了,能讓人活到200歲,會對社會產生什麼影響呢?肯定很多,各方各面都有,但最核心也是影響最大的應該是政治格局。
試想一下,各國政要們都像洪濤這樣提前知道了自己能活200歲,他們會如何調整政治節奏?又要去追求什麼?是不是有點細思極恐!
海軍、陸軍、新軍正式納入大明正規軍序列,光有編制不夠還得有軍服。明軍原本的武器盔甲肯定是不能用了,可是再把軍服都重新設計又太浪費,咋辦呢?
按照洪濤的意思,現在朝廷還不富裕,錢要花在刀刃上,騎腳踏車逛夜總會該省省該花花。如果說搞研發、製造軍械、提高軍人待遇,那沒的說,都照高標準來。
但軍裝就沒必要再大規模新設計縫製了,海軍和陸軍依舊延續原本的黑色和黃藍綠迷彩制服。新軍更省事兒,上身穿海軍制服,下身穿陸軍制服,反正也不影響作戰,能起到區分敵我的作用足矣。
不過為了表明勳銜,光靠制服遠遠不夠,還得增加一些顯眼的標誌。大明官員是用縫在胸前的一塊刺繡圖案布片來區分等級的,稱為補子。
文官的圖案是飛禽,武官的圖案是走獸,從一品到九品共有九種,這才有了衣冠禽獸的叫法。再加上袍服顏色不同,遠遠掃一眼就能大致分清楚具體品階了。
到了士兵群體,北方邊軍大多穿紅胖襖、戴鐵笠盔。這是一種外紅內黑的棉服,具備一定的防禦能力,還能抵禦嚴寒。南方衛所軍的服裝樣式更多,有用竹子的、有用藤編的、有光腳的、有穿草鞋的。
但想分清楚伍長、什長就不太容易了,只有一些特殊兵種比如傳令兵,才會佩戴其它顏色的腰帶。
洪濤就不打算延續明清軍隊的品階識別體系了,造價太高也不實用。還是抄襲後世的肩章和臂章吧,簡單便宜還一目瞭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