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朝:
-貨幣制度混亂:中國古代長期使用金屬貨幣,但我國銅、銀、金等金屬的儲量較小。明朝初期朱元璋發行紙幣,但朝廷在收取賦稅時卻以金屬貨幣和實物為主,導致紙幣超發嚴重,朱元璋統治後期,紙幣淪為廢紙。後來明朝以金屬貨幣銅、銀為主,但白銀主要依賴進口。日本是較近的白銀進口地,然而日本戰亂使得白銀供給受到極大影響,明朝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面臨通貨緊縮的問題,經濟發展受到嚴重製約。
-財政支出巨大:朱棣時期五徵漠北、出使西洋,耗費了大量錢財,將朱元璋攢下的家底搬空。到了明朝後期,後金崛起於遼東,明朝為了應對遼東戰事,花費巨資修築“關錦防線”,並且每年還有巨大的養兵費用。萬曆三大徵的支出也非常龐大,達到了1000萬兩,這還只是直接支出。
-宗室消耗巨大:朱元璋將諸子分封到各地當諸侯王,諸侯王在當地如同獨立王國一般,受朝廷世代供養。到了明朝末期,有藩王所在的省份,其一省全年的收入大部分要用來供養藩王,朱家成為最大的蛀蟲,給國家財政帶來了沉重負擔。
-加徵賦稅導致民不聊生:為了應付巨大的財政支出和軍事開支,明朝政府不斷向百姓加徵賦稅。百姓生活日益艱難,甚至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這使得百姓難以存活,紛紛加入農民起義軍,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動盪和經濟的崩潰。
2.清朝:
-長期的戰爭消耗:清朝晚期,經歷了多次對外戰爭,如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這些戰爭不僅使清政府割地賠款,而且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例如甲午戰爭後,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加上贖遼費3000萬兩,這使得清政府的財政狀況急劇惡化。
-經濟結構的落後:清朝長期處於封建自然經濟狀態,生產技術落後,商品經濟發展緩慢。而西方列強在工業革命後,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其商品大量湧入中國,衝擊了中國的傳統經濟。例如,洋布、洋紗等工業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後,使得中國傳統的手工紡織業受到嚴重打擊,許多手工業者破產,經濟結構的失衡進一步加劇了經濟的崩潰。
-貪汙腐敗嚴重:清朝官場貪汙腐敗現象嚴重,官員們為了謀取私利,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這不僅導致了百姓的貧困,也使得國家的財政收入大量流失。例如,和珅等官員的貪汙行為,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經濟秩序。
3.隋朝:
-大興土木:隋煬帝時期,大規模地興建宮殿、運河等工程。其中,修建大運河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雖然大運河對後世的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在當時卻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了修建大運河,隋煬帝徵調了大量的民工,導致許多家庭破裂,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
-對外戰爭頻繁:隋煬帝時期,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如對高句麗的戰爭。這些戰爭不僅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果,反而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同時,戰爭還導致了大量的人員傷亡,使得勞動力減少,進一步影響了經濟的發展。
-貴族勢力的消耗:隋朝建立後,雖然對南北朝時期的貴族勢力進行了一定的打壓,但貴族勢力仍然存在,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家的經濟。貴族們擁有大量的土地和財富,他們的奢侈生活和對百姓的剝削,加劇了社會的矛盾,也影響了國家的經濟發展。
4.南宋:
-貨幣超發引發通貨膨脹:南宋時期,由於統治區域僅限於江南半壁,銅礦減少,貨幣存量趕不上經濟需求。在這種情況下,紙幣大量使用,但由於發行量沒有設定限額,導致紙幣發行過量,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例如,在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