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有一個古先生。
他曾經給一個朋友,寫過一封信,其中說,“我借出去的錢,我從來沒有想過,把它收回來。
因為我知道,我借出的錢,是一本萬利,就算不收回來,也會有利息存在的。”(q)
這個古先生,他把薪水和稿費,拿一部分出來,資助過很多人。
有的是熟人,有的是不認識的人,有的是學生,有的是那些無名小作家。
古先生曾經還寫了一篇文章,說禹國人受到《禮記》很重的影響,不想隨便接受別人的贈予。
所以,我每次把我的錢,送出去幫助那個人,我都對他們說,這是借給你的。
就是為了維護他們的自尊心。
只要在錢借出去之後,我就在心裡,忘記了這件事。
從來不會記賬,或者去討要的,也不在日記上寫。
他的這種做法,可以說是,在慢慢地積累陰德。
為什麼?
因為當時,他做了像這樣的很多好事,他自己沒有說出來。
而是古先生在去世以後,由他的助理披露給記者的。
有很多人不理解,說這個古先生,手裡有錢,自己不會享受嗎?
他幫別人,起什麼作用?
他就是這樣一種人。
他希望自己的能力,幫一批人,讓那些有才,但現在處在困境之中的人,從困境裡出來。
被他幫助過的人,有很多很多,其中有吳晗、林語堂、季羨林等等等等。
簡直可以說,數不完。
如果非要把那些人的名字,全部列下來,估計要整理成一本書。
他幫助的這些人,都將文化事業進行了傳承,而且在各自的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展現了一種助人為樂的風範,他樹立了一個標杆。
那些受過他溫暖的人,以後有了條件,也會去幫別人。
將那份善意,永遠地傳遞下去。
有很多人,也許不知道,古先生其實沒有開過工廠,也不是高官。
他家家裡的錢,也沒有多少,也是靠那點工資和稿費生活。
他的妻子是個農村人,也不會做事,只會打麻將,他的兩個兒子讀書,也需要錢的。
但是,就算他從牙縫裡擠出錢來。
他也要幫人。
他的婆娘經常抱怨說,“你幫助那些認都不認識的人。這是窮大方。
我們找你要點錢,你就哭窮起來了,真不知道,你是怎麼想的。”
……
古先生在晚年,對他的助手說,我做的這些好事,比如我拿錢幫助了那些人,是不會沒有一點波浪的。
在我們以後想象不到的地方,看不到的地方,播下最小的種子,它也能夠生根發芽的。
我做下的好事,是我有利息產生的。
這些利息,不一定是金錢,也許是精神上的,也許是其他某個方面的,也許是永久的,也許是暫時。
但是,它會永遠存在於世上。”
那些受過他資助的人們,已經將他手中的火炬,傳遞下去了。
像古先生這樣的人,借錢出去,不找人討債。
在俗人看來,卻是愚不可及,但是,從另一個維度上看,他才真正達到了,做人的一個新高度。
他的這種境界,可以說是神人境界。
我們老家有一個老闆,在退休以後,把他的廠子變賣了。
賣了480萬塊錢。
分成了兩份。
一份是20萬,一份是460萬。
20萬塊錢,他留著自己晚年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