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來說,殷俊還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文人。
他寫作的小說,還有劇本,並沒有真正的沉浸到那些故事裡面。
說白了,殷俊只是一個搬運工而已,他試著把前世的那些小說劇本故事,搬到現在來,他的視角可以說是上帝視角,居高臨下的看著,看著這些故事的發展。
這也是殷俊始終有點沒有融入這個世界的重要原因。
當你什麼都知道了,什麼都能明白了,而且後面的發展你也都預想曉得了,那麼,人生真的就有意義嗎?
或者說,這樣的人生,真的快樂嗎?
殷俊沒有答案,不過他也一直在努力,努力讓自己融入這個世界裡面。
因此,殷俊的生活也不僅僅是在實現自己的夢想,他也會有休息的時候,即便是寫作《廊橋遺夢》的途中。
半山的一座別墅裡面,少年就和一個老人相對而坐。
這個老人微微發胖,戴著金絲眼鏡,顯得有點和藹可親。
別看他就像是街上隨處可見的鄰家老爺爺,但他卻是這個世界上活著的最知名的華人之一。
過了二十年,這個之一都可以去掉了。
因為他叫金鏞。
因為他寫了十四部的小說。
因為在60-90年代出生的人之中,幾乎就沒有不看過他的小說的,即使是不看小說,那些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電影,肯定也是看過的。
所以金鏞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就現在來說,金鏞的名氣,卻還僅僅是在海外華人之中傳播著,影響力並沒有進入內地。
這也是為什麼殷俊覺得,要在二十年之後,金鏞才是名氣最大的活著的華國人的緣由。
具體的時間殷俊是記得不大清楚,因為他上輩子並不是一個書迷,但殷俊卻曉得金鏞小說是怎麼進入內地人的書架的。
盜版。
在八十年代末期,就有出版社把金鏞的小說給盜版了。
一開始他們還給改了名字,然後作家名也給改了,覺得這樣便可以掩耳盜鈴了。
只不過到了後來,大家覺得這樣遮遮掩掩的好像沒有意思,我又不怕金鏞來找我算帳,那就實名的出版吧。
於是,金鏞這個名字,才陸陸續續的被人們知曉了。
等到90年代,香江的出版社和內地談判正版金鏞小說引進的時候,其實全國早就充斥著數十個版本的金鏞小說,該讀的人基本上都讀完了。
在這種情況下,金鏞小說的銷量當然不會太好,據說金鏞還為此很是不高興。
他和史匹柏其實是一類人,拿起筆或者導演話筒,他們就是藝術家,放下了之後,他們就是再正兒八經不過的商人。
眼看著內地起碼有幾千萬冊、上億冊的自己小說在流傳,但自己卻收不到什麼版權費用,你說商人金鏞會不會生氣?
但是呢,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在那個年代,人們真的沒錢買動輒幾十上百元一套的正版小說,只能去買便宜的盜版,或者根本不知道是盜版,就買了。
在盜版小說的幫助之下,金鏞的名字在華國的三四線城市,都是如雷貫耳的。
有了如此深厚的底蘊,在以後,金鏞的每一部電視劇電影的改編,都能獲得超高的人氣和收視率,這可就給擁有完全影視版權的金鏞,帶來了海量的財富。
相比起出版書籍的版稅,這些可以反反覆覆的改編的影視作品,還有遊戲等等,利益可是大得多了。
金鏞也就是靠著這些版權收入,年收入過億,稱得上是最賺錢的文人,倪框比起他來,真算不得什麼。
至於說後面金鏞武俠劇改編的1元錢版稅,那就是噱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