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是少見,中央原來的想法是,王文舉先留在本省,配合新來的省長工作,等新省長熟悉工作後,再將王文舉調任他省正職。之所以有所改變,一來是因為黨代會結束後,諸多省份的領導上調中央任職,省裡的書記、省長因年齡限制或者能力問題,一時出現了斷層,諸省急需補充;二來也是因為本省周至誠時代的省級幹部工作出色,早就引起了中央的注意,中央知道將二位省級大員一併調離,只要處置得當,於本省的工作不會有絲毫的損益。何為處置得當,那就是給未來的省長配備一位能力強,熟悉本省工作的常務副省長。這個未來的常務副省長,朱明華和王文舉有很大的舉薦權,朱明華其實是傾向於舉薦付國良的,因為朱明華和付國良一直走得很近,但付國良一直在省政府工作,沒有基層工作的經驗,而且剛剛就任副省長,擔任常務副省長還為時尚早,有待磨練。如此一來,本省最符合中央意圖能堪以重任的就只剩下兩人:羅亮和張淮。
朱明華和王文舉昨天從中組部出來,回到駐京辦就進行了一番磋商,認為推舉羅亮為最佳選擇。王文舉有自己的想法,榆江和合海書記雖然同為省委常委,但是作為合海的書記羅亮進省委常委有其特殊性,其一旦接任常務副省長,合海的下任書記就不會再是常委,合海的書記一旦不是常委,那麼任免權就在省裡,省委常委會有權決定由誰來接任合海的市委書記。而按照規定,省城的市委書記無論如何都為省委常委,任免權在中央,省裡無法控制,張淮接任常務副省長之時,朱明華、王文舉此時肯定已經離開了本省,失去了這兩位的支援,榆江市委書記一職由誰接任,那就成了一個很大的未知數。這是王文舉和張淮不願看到的,畢竟榆江為榆江系之根本,一旦榆江失控,榆江系也就不復存在。顧此必然失彼,儘管常務副省長很是誘人,但王文舉、張淮權衡利弊,也只能顧此了。基於此,推薦羅亮就成了王文舉可以接受的最佳選擇,畢竟朱明華和王文舉相識已久,彼此都在本省一步步走上來,期間可能會因某些事情有過爭鬥,但很快就風平浪靜,周至誠到本省後,經其調和,朱明華和王文舉的關係空前融洽,這些年兩人作為省政府的一二把手,一直合作愉快,為本省經濟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現在兩人得以被中央賞識,一同晉升,也得益於此。朱明華和羅亮同屬周至誠賞識之人,王文舉對周至誠一直誠心佩服,讓羅亮接任常務副省長,對榆江系也最為有利。朱明華和王文舉達成共識,共同舉薦,羅亮接任常務副省長也就是十拿九穩。
王文舉今天一早先朱明華一步飛回榆江,朱明華因為上午還有些事情要處理,就在北京多呆了半天,於下午飛回榆江。朱明華省長之所以要趕在今天與同志們一聚,是因為省長知道,用不了二天,其將調離本省的訊息就會在榆江傳開,到時肯定邀約不斷,應接不暇,趁這一二天有點閒暇,把同志們召集一堂,道個謝,感謝同志們這些年來對明華的支援,話個別,交代相關事項,別因為明華一走,就各自為政。都知道搞小團體對黨的事業無益,但在現行的政治體制下,適當的加強同志間的認同感和關聯感還是很有必要。
今天是元旦,朱明華回到榆江後,沒有去省政府,其直接到了富麗華,與先一步到達的羅亮和付國良進行磋商。
對於朱明華的調離,羅亮和付國良都有預期,從中央沒有讓朱明華省長接任本省書記,另行任命趙洪福為本省書記起,此結果就已經註定。因為誰都清楚,如果省長對書記一職沒有想法也就罷了,新書記上任後和省長的關係還有可能調和,問題是在趙洪福書記上任之前,朱明華省長不僅對書記一職有想法,而且還和周至誠書記一起進行了一番努力。如此一來,勢必會引起趙洪福的警覺,趙洪福對朱明華間隙一生,二人之間的矛盾也就不可避免。付國良知道自己之所以被調離省委秘書長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