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震依葫蘆畫瓢,畫出了原始圖紙,也講明白了各個部位的設計樣子。但是有圖紙與投入生產是兩碼回事。況且,作為一支幾十萬大軍的統帥,他也沒有多少時間去和軍工部交流。
軍工部拿著他這幾種除了結構和武器效能之外,其餘的什麼都沒有的圖紙,卻是很難以下手。不說別的,一個炮管使用鋼材的各種元素比例,還有一些需要精密設計的地方,就連楊震這個設計者也只能說出一個大概而已。這麼一個設計法,能不讓生產者頭疼嗎?
尤其在炮身上很多精密部件現在軍工廠還始終無法生產的情況之下,楊震設計的這兩種高射炮,一種四聯裝高射機槍很是讓軍工部頭疼。尤其是複雜的多聯裝的協調系統,更是讓熊大縝都快累吐血了。
要知道小鬼子的多管高射炮,直到戰爭結束之前,也沒有解決射速的問題。其根本就出現在各個炮管的聯動上。使得本來效能很好的小口徑高炮,只能成為單發排炮,根本行不成密集的火力。
有著完整工業體系的日本都如此,那麼手下缺兵少將,甚至連最基本的技術人員數量都不足。有些必要的加工裝置,還影子都沒有。可以說缺乏一大半必要東西的現任軍區軍工部長的熊大縝那裡會不頭疼?進度雖然有,但是速度卻是很緩慢,而且效率並不高。尤其是一些精密的裝置,別說製造,就連圖紙都看不明白。
與這三種高射武器相比,口徑相等,或是大得多無後坐力炮雖說有些怪異,但卻因為生產畢竟簡單一些,而試製的速度很快。八十二毫米無後坐力炮,現在還沒有解決的實際上只是炮彈的問題。可那幾種高射武器,就讓熊大縝真的都快要上吊了。
雖然經過大半年的努力,陸續解決了高炮的大部分技術問題。但五七毫米高炮的瞄準裝具,卻始終無法生產。而二十三毫米高炮的聯動系統,生產出來不是過於笨重,就是很難承受到密集發射時的高後坐力。也就是說東西生產出來了,但質量也是不行。
而十四點五毫米高射機場雙聯裝的還對付,但是按照楊震提供的圖紙生產出來的四聯裝的,重量卻是都快趕上日軍的八八式高炮了。根本就達不到楊震要求的輕便,能夠用馱馬分解馱運的效能。要知道那個傢伙的口徑可是七十五毫米的,可這種高射機槍卻是十四點五毫米的。
熊大縝如今遇到的情況,可謂是和中國幾十年後遭遇的情況一樣。就是武器能設計出來,但是生產不出來。即便是勉強生產出來,其效能比原設計的要差的很多。而且重量上,也嚴重的超標。
第五百七十一章 趕鴨子上架
實際上楊震逼著熊大縝,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軍工部人才奇缺的現狀他不是不知道。全軍可以搞技術的人員,加在一起還不到二百名。即便加上軍工廠的技術工人,也不足三百人。
這個數字對目前兵力已經達到了幾十萬的部隊來說,幾乎可以用杯水車薪來形容。而且僅有的這幾百人中,專門搞軍工設計出身的人幾乎沒有。少量的兵工廠技師,大部分也都是搞槍支的。讓他們造高射炮,的確有些強人所難了。
熊大縝是清華畢業生不假,可他是搞物理的。作為中國研製紅外成像技術的第一人,你讓他研製一下紅外夜視儀,或是電臺一類的電子產品倒是靠點譜。你讓他去造大炮,可就有些趕鴨子上架了。
但作為軍工部長,楊震在面對部隊急需的反坦克和防空裝備。尤其是防空作戰將會在今後很長時間之內成為部隊面臨的主要作戰模式的嚴峻情況之下,就只能逼著他想辦法。就算趕鴨子上架,也要趕。
對於楊震來說,這兩種武器,已經成了他心頭的一塊難題。蘇聯進口的那些三七反坦克炮,是打掉一門損失一門。而隨著日軍坦克技術的發展,三七反坦克炮這種小口徑戰防炮的威力也越來越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