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墉,這治國要是如此簡單,那麼讓所有百姓都去當商人就得了。你以為韃靼人手中的刀劍是吃素的嗎?”
朱瞻基顯然是不認可自己弟弟的意見。
作為曾經跟隨朱棣出征大漠的皇太孫,他覺得自己對於草原問題應該是更加有發言權的。
但是今天的場面,卻是感覺自己的存在感弱的不行。
這自然不是他想要看到的場面。
“治大國如烹小鮮,其實治國也沒有那麼難。無非就是要協調各個階層的利益而已。我們跟草原上的問題,歸根結底其實也是利益問題。只要讓草原牧民的利益跟大明的利益緊緊地繫結在一起,那麼他們自然就沒有反對大明的動機了。”
朱瞻墉的觀點放在這個年代,顯然還是非常特別的。
特別是那種動不動就談利益的做法,讓朱瞻基很不習慣。
哪怕是朱棣,也沒有辦法完全接受。
“這個東西爭論是爭論不出結論的,只能今後慢慢的看事情的發展往哪個方向前進了。走,我們去幾個商鋪看一看,打聽一下什麼生意最掙錢,打聽一下香料、茶葉、鹽巴的實際價格。”
朱棣不想看到兩個孫子在那裡爭執。
他也不想表態自己是支援誰的。
反正太子都還沒有繼位,有些問題現在還沒有必要去討論。
對於朱棣的提議,朱瞻基和朱瞻墉自然都沒有疑問。
一行人去了附近幾家比較大的商鋪,觀摩了一番。
他們幾個看起來就像是大主顧,商家倒是頗為熱情,詳細的介紹了相關貨物的情況。
“瞻墉,這裡的胡椒價格怎麼感覺跟南京城的價格差不多呢?難怪生意那麼好。不過這樣子虧本掙吆喝,沒有什麼意義啊。”
當朱瞻基瞭解到這裡的胡椒價格的時候,立馬就覺得自己找到了反駁剛剛朱瞻墉說的香料的事情的把柄。
商人前往草原,肯定是奔著掙錢而去的。
如果不掙錢,或者掙錢不多,那麼去的商家就不會多。
在朱瞻基看來,那麼多商人來到草原上,必然導致惡性競爭。
最終只是讓牧民得到了好處,大明想要的東西卻是未必如朱瞻墉想的那樣子。
“大哥,你估計有段時間沒有去南市街了吧?”
“也還好哈,半年前我去過。”
朱瞻基不知道朱瞻墉為何會這麼問。
在他看來,自己半年前去南市街瞭解過一些商鋪的情況,這就足夠了。
難不成半年時間,商品的價格還能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顯然是不正常的嘛。
“胡椒這個東西,在洪武年間的價格,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但是自從鄭和下西洋之後,價格就有了很大的下滑。”
“到了最近一年,由於舊港那邊我們大明的商家越來越多,廣東那邊也有大量的商家前往南洋做買賣。”
…“其中又以做香料生意的商家最多。這麼一來,南洋的桂皮、胡椒、肉豆蔻、八角等各種各樣的香料,大批大批的進入到我大明。”
“相對應的,價格自然也是快速的下滑。大哥你半年前在南京城瞭解到的價格,跟今時今日的價格已經完全不同了。”
“在草原上一斤胡椒的價格都只需要二兩銀子的話,那麼在南市街肯定是幾百文錢一斤就可以買到。而到了廣州府那邊,甚至一百文錢一斤就可以搞定了。”
“在這個過程之中,南洋的百姓獲得了好處,種植的香料有了更多的買家。”
“我們大明的商家從中獲得了利潤,也是其中的受益者。”
“而我大明的百姓以及草原上的牧民也獲得了好處,能夠以更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