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公關就像一場競選大戰,所有的活動如同戰場一樣,要為自己造勢、要互相勾心鬥角,仿如選舉般拉票,令人身心疲累。
每場活動都會伴隨著宴會,洛杉磯的雞肉像塑膠一樣,這種『塑膠雞肉宴』至少要吃二三十次次才能拿到奧斯卡。
為了小金人,再難吃的『塑膠雞』也得嚥下去。
面對媒體要笑臉相對,跟影評人交談要讓他們如沐春風,還有演員工會、導演工會都要去拉關係,不能亂講話,要一步一步才能打到奧斯卡。
李安非常清楚,奧斯卡背後的潛規則充滿爭議:藝術永遠不是唯一的標準,運氣、人望、公關等等因素,都會在最後左右獎項的歸屬。
2000年最後一個週末,《臥虎藏龍》北美放映規模擴大到了300家影院,擴映策略依然以靠近華人社群的影院為主。
由於影片發行策略準確無誤,宣傳有針對性,北美口碑極其出色,擴大放映之後不但沒有出現單館票房暴跌的情況,反而走勢異常穩定,300家影院週末平均單館票房高達289萬美元。
這也是《臥虎藏龍》點映的第三個週末,北美票房累計1345萬美元。
羅南非常確定,這部花費800萬美元買斷北美版權的電影,必然會帶來利潤,哪怕在奧斯卡上一無所獲。
如果能在奧斯卡上有所斬獲,贏得幾千萬美元利潤也不是難事。
在奧斯卡上的投資是有意義的,因為獲得了學院和評委們的垂青,作品提名乃至贏得奧斯卡,都能帶來很大的經濟回報。
影片的重映,dvd的發售、再版,周邊的販賣,甚至是公司其他影片的投資,都會成為順理成章的事,這就是「聲譽」效應。
除了報刊廣告,羅南僱傭的那家公關公司還在好萊塢電影人聚居的例如比弗利山莊和聖莫妮卡等地區投放戶外廣告牌,同時也開始順應新媒體趨勢,打造用來為《臥虎藏龍》拉票的網站和部落格。
很多人將拉票視為奧斯卡的「黑幕」,對此嗤之以鼻,認為影片足夠優秀就可以秒殺一切,但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卻鼓勵合乎規定範圍內的拉票公關,認為這是自由競爭意志的體現。
想要在一眾強力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拿到理想的結果,羅南也不惜採用有些過火的舉動,在《紐約時報》上打整版廣告,鼓吹《臥虎藏龍》是「本年度最佳電影」。
同樣是宣傳攻勢,直接針對有投票權的學院成員,更經濟有效。
為此,使館影業和公關公司不惜工本,除了將介紹《臥虎藏龍》的相關圖文資料塞滿評委的郵箱外,還不放過評委們的日常活動場所。
剛過進入2001年,包括金球獎在內的一些重要前哨獎項陸續公佈了提名,《臥虎藏龍》的名字出現在了眾多的提名名單上面。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臥虎藏龍》獲得了最佳導演、最佳影業和最佳電影配樂三個提名。
堪稱真正奧斯卡風向標的好萊塢業內工會與協會獎方面,李安拿到了導演工會獎的最佳導演提名,《臥虎藏龍》拿到了製片人聯盟獎的最佳影片提名,鮑德熹還獲得了攝影師協會的最佳攝影獎提名。
這些獎項的提名,幾乎可以保證《臥虎藏龍》拿到幾個奧斯卡獎項提名,甚至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也不是沒有可能。
拿到這些獎項提名,《臥虎藏龍》更加受到關注。
使館影業和徐立功的縱橫國際再次發力,在這個已經可以投票的時間段,買下大批媒體廣告,贊助多個節目,拿下好些著名評論家,讓他們使勁為《臥虎藏龍》吹。
想要拿獎,就要有足夠的臉皮,要敢吹會吹,甚至不怕吹破牛皮。
自己都不認為影片好的話,怎麼能讓別人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