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瞎了。
記者:對於一個軍事家、指揮家來說,雙目失明是非常殘酷的。那時候您父親已經73歲了,劉帥雙目失明以後,精神狀態怎麼樣?
劉太行:直到眼睛看不見了,他還經常跟我們說,將來打起仗來我可以當個參謀——為了這個還跟醫生談了很多次。我們覺得他已經70多歲快要80歲的人了,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他還跟醫生講,你把我眼睛治好給我放大鏡,有放大鏡再拿著地圖我就可以給主席或者給總部當個參謀。
劉伯承的“敵進我進”
1937年9月6日,雨絲輕輕敲打著人們的臉頰,在陝西省三原縣石橋鎮,劉伯承師長站在檢閱臺上高聲宣佈:“今天是我們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宣告誕生的日子。”上萬個聲音隨著一個聲音宣誓:“不把日本強盜趕出中國,誓不回家!”氣壯山河的聲浪久久迴盪在黃土高原的長空。
不久,劉伯承親自率領一二九師指揮所和七六九團組成的先遣隊,浩浩蕩蕩,東渡黃河,向晉東南抗日前線進發,開始了建立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新時期。
記者:1942年麥收季節,日軍突然對太行山發動規模空前的五月“大掃蕩”,在艱苦的轉移突圍中,八路軍總部機關遭到重創,左權副總參謀長犧牲。6月上旬,日軍又發起對太行山南部的重點攻勢,矛頭直指一二九師師部。但是經過四晝夜艱苦奮戰,您父親率領第一二九師卻勝利突出日軍合圍。岡村寧茨說,此次“掃蕩”唯有一個“劉伯承集團”沒有受損,日後定當多加註意。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讀不完的父親…採訪劉伯承的長子劉太行(5)
劉太行:當時對一二九師的突圍他就有三個設想:一個上策,一箇中策,一個下策。
作為他來講,當然希望是上策。所謂“上策”,是指當日軍圍過來的時候,我們的主力兵團和機關一起,想方設法從敵人包圍的縫隙中,尤其是從部隊和部隊結合的空地中穿出去,然後繞到日本鬼子後面打,這是上策。
中策就是在日本鬼子包圍的過程中,沒有找到空隙,但是自己要製造條件,插開空子,然後鑽出去。典型的就是經常用小部隊去襲擊日本鬼子,抓住日本鬼子想消滅共產黨的心情,日本鬼子一“圍剿”,就出了空子,在這種情況下突圍就是中策。
下策呢,就是死命抵抗,換句話說就是“敵進我退”,到最後沒地方退了,周圍就全都是敵人,這是下策。他在指揮整個反五月“大掃蕩”的時候,這個起了很大的作用,一是準備得較早,在發現敵人進攻的時候就開始準備,等敵人到了的時候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很早就離開了原有的師部,日本鬼子還以為師部還在那兒呢,“圍剿”當然撲了空。
日本鬼子對一二九師真正的“掃蕩”是從6月9號開始的,但是他從5月21號、22號就開始行動。這是第一個特點。第二個特點是對將來被“圍剿”所遇到的結果進行了預計,實際上講了三個結果,但是仍然要向著第一個結果努力。當時日本鬼子有一萬五,但是爸爸只有兩千來人,其中還有七百多參謀人員。他自己帶了一個小部隊在前面探路偵查,比較大的部隊留在後頭。但是拉的距離稍微大了一點,再加上當時指揮大概也不太靈便,結果本來應該按時走的梯隊晚了20分鐘。晚了20分鐘就走丟了。
當時我爸爸他們的部隊馬上就可以出去了,但是他就是不走,人家勸了他三四個鐘頭,他還是不走。他說這麼多人,都是共產黨培養出來的,把他們丟了,我怎麼向黨交代啊!後來找到了後面的部隊,才都衝出了口子。
記者:在反“掃蕩”過程中,劉帥提出了“利害變換線”的理論,可以說是抗日戰爭中非常重要的精華理論,就是對於交戰雙方利害兩種對立因素互相轉換的分析,您能說說當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