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靖豐六年六月初六,天色剛矇矇亮之際,一大隊人馬自汴京城西門緩緩魚貫而出。隊伍之中,皇帝的御駕格外醒目,隨行的還有京中的王公大臣以及四品以上的官員。其中,僅有個別官員騎馬,大部分人皆乘坐馬車。
皇帝此次出宮前往鄭州,乃是為了舉行黃河大橋的通行儀式。
整個隊伍浩浩蕩蕩,兩個汴京衛,再加上在汴京外休整的虎衛軍第三師和第五師近萬人,還有皇城司的兩千人,如此一來,護衛的兵馬便超過了兩萬之眾。
寬闊平整的水泥路,使得整個隊伍的行進速度極為迅速。一百六十里的距離,竟只用了不到兩個時辰便順利到達。黃河兩岸,旌旗飄揚,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趙立慶登上臨時搭建的祭臺,先行祭拜天地,言辭莊重:“今黃河大橋告成,特昭告天地,以申虔敬。乾坤浩浩,宇宙茫茫。黃河滔滔,源遠流長。其水奔騰,如巨龍之舞;其勢磅礴,若萬馬之驤。黃河者,華夏之母親河也,育我民族,潤我疆土,滋養萬民,功德無量。今大橋既成,橫跨天塹,連線南北,通途暢達。宏偉之貌,彰顯我大宋風範。此乃萬民之福祉,國家之榮耀。”
祭祀完畢後,趙立慶率領群臣踏上黃河大橋。此橋寬達三丈,長度更是達到六里之遙。橋墩以堅固的水泥築成,再以一根根粗壯的鋼鐵搭建,橋面上鋪著三寸厚的木板,堅實穩固。此時的黃河即將進入豐水期,橋下滔滔河水奔騰向東而去。
趙立慶輕輕拍打欄杆,感慨萬千:“這渾濁的河水中帶著如此多的泥沙,每年都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疏浚河道,諸卿可有什麼更好的法子來治理?”
身邊的王安石立刻回應道:“官家,臣在河中省之時就曾思考過此事。這河水在經過西平府的時候還是極為清澈,主要是在靠近山西段才會攜帶大量泥沙而下。如果在那些地段多種植樹木,或可減少泥沙進入河中。”
蘇軾緊接著奏道:“是啊!官家,王相當年就曾跟臣談論過此事,就算不種樹,多種些草也可以。”
“朕當年提出不在河套之地養馬,正是有此考慮。現在朝廷每年疏浚河道,只能治標,要治本還需從源頭治理才是上策。” 趙立慶說著,繼續朝北岸走去。
韓琦提議道:“官家,臣也曾經路過那些地方,雖然當地的百姓不多,但也可號召他們種樹種草,朝廷給些補貼,想必百姓會很樂意的。”
“嗯,韓相此話有理,回去後商議個章程出來。朕相信總會有辦法來治理好這黃河的。”
君臣邊走邊聊,很快就到達黃河北岸。趙立慶讓所有的馬車到橋上跑了三個來回,以此來測試大橋的質量。
工部尚書梁燾一直懸著的心此時才放了下來,躬身奏道:“官家,臣以為應當在此地駐守些兵馬,預防有人破壞。”
趙立慶蹙眉思索,緩緩說道:“派兵駐守倒是不必,但平時維護還是需要的。工部可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來管理,以後這樣的大橋會越來越多,沒有一個機構管理是不行的。”
群臣躬身行禮,高呼:“陛下聖明。”
“好了,我們該回去了,兩岸這麼多百姓還等著體驗一下這黃河大橋。” 趙立慶擺了擺手。
等到皇帝及百官們浩浩蕩蕩的隊伍離開後,早已等待許久的兩岸百姓歡呼著跑上大橋,幾千年來的通行不便,在此時終於成為歷史。
趙立慶回到皇宮時,天已盡黑。劉義達和朱進已經等候多時,君臣三人來到紫宸殿。
落座後,趙立慶開口問道:“什麼事這麼著急?”
朱進回應道:“陛下,臣今早回到京城,發現這次襲擊皇宮的賊人中,竟然跟江南走私案中的某些家族有聯絡。跟劉師長一起詳細核查之後,發現那些從江南而來的賊人,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