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標題:漢初為算賦以緩關中之困,楚失後方根基心生和解之意
韓王姬通道,“漢已佔據優勢,然不可放手一擊,何也?除項羽用兵神勇外,乃有太公、王后為人質於楚軍中;
戰不能盡力,不如休戰以緩關中之困。”
樊噲率先提出反對,“事將成,如此……豈不放虎歸山。”
“楚失後方,項羽必然慌亂,此時乃取楚之時。”漢都尉華寄也贊成樊噲的意見。
前文書提過此人,此人推測出身於宋國的華氏一脈,深受劉邦的信任,作為替劉邦節制龐大漢軍集團的核心人員之一。
故而他的意見,也是至關重要的。
“未必,昔日項羽破釜沉舟,只帶數日之糧,以必勝之心大破秦軍,此戰績非常人可為,今日後方丟失,當防止項羽再次行破釜沉舟之事。”支援韓王姬信的是如今升為漢庭中尉的靳強。
雙方意見僵持不下,最終眸光都集中在劉邦身上,還是希望劉邦最終拿個主意。
關乎著大漢的成敗,也關乎著他們每個人的未來,馬虎不得,也由不得一絲僥倖。
劉邦開口卻沒有響應任何一方,“先不言與楚戰之事,單言關中之急。”
漢將元頃、靳強等認為可令河東之地為糧倉之一,緩解關中之負,也給蜀漢之地以喘息之氣。
郎中令劉交、郎中鄭忠、辯士劉賈等認為可使三河之地來供養漢軍,減輕關中壓力,渡過這個饑荒。
關中和蜀漢是漢國兩大糧倉,可謂是大漢命脈的左右心房,數年的征戰已經讓這兩個心房有些疲憊。
劉邦聽著麾下群臣諸將各有計策,唯有陳平一直未曾開口。
陳平是護軍中尉,也是最先在廣武駐守的一批骨幹。
劉邦知道陳平善出奇計和人心的揣摩,便詢問陳平,“先生以為如何?”
陳平道,“蕭丞相治國有道,想必已有對策,大王心中亦有策略,平所言,不過後顧之憂耳。”
劉邦道出心中顧慮,“漢初為算賦(人頭稅),寡人憂民之負擔加重。”
大漢成立之後一直沒有徵收人頭稅,都是蕭何靠著秦律治理漢國,徵收農田基本賦稅。
不過這種徵收的錢糧已經無法滿足連年的征戰,而且漸漸的父老子弟的應戰熱情也在降低。
原本的子弟是為光耀門楣,改變人生的本質而願意應徵,但隨著楚漢焦灼,時間一長,人對漢得天下的信心會減弱。
自願參戰的人變少,自願資助漢軍的也在變少,畢竟人都講究付出和回報的比例。
當蕭何發現國庫越來越少,知道必須要進行一次改革,否則無法支援這曠日持久的多線大戰。
算賦,簡言之,年齡十五歲至五十六歲的成年男女,每人每年120錢,用來購置車馬兵器,此為一算。
對此,劉邦心中早已預設,也是贊成開始徵收算賦,這也是蕭何綜合思考得來的政策,
由於作戰用的車馬、兵器等消耗很多,這使得關中原有的軍工廠和軍匠數量已經捉襟見肘。
糧草可以由蜀漢供給,但輜重主要還是在關中生產。
為此,蕭何有計劃在關外也建造軍庫,這需要大量的金錢,同時也可以提前發展關外的經濟,在關外繼續推行改良後的秦法制,看看效果如何。
蕭何瞄準的就是河南、河東、河內的三河之地,這是非常靠近關中的地帶,也算是關中的堅實屏障。
如果這三河之地由大漢牢牢把控,大漢必立於不敗之地,即便齊地、趙地有變,縱使齊、趙、楚、梁結盟,漢亦不懼。
將兵工業向關外移動,需要的錢財非小數目,為此蕭何制定策略,其中重要一環就是算賦(人頭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