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李谷、竇儀、王樸三人的詔書,作為託孤之用,算是中規中矩的策劃,而交給王溥的第四份詔書,則是至關重要的。
王溥其人,以忠孝聞名天下,昔日,王溥父親去世,他先後四次向周世宗郭榮上書,請求辭官回鄉,按照規則為父親守孝三年。
可是,王溥當時的職位非常重要,還正值郭榮第一次發兵攻打南唐,這種情況下,郭榮自然是不允許的。
然而,這位王齊物可不管那麼多,你既然不準,老子就不幹了,直接回鄉給父親披麻戴孝去了。當時,長江沿線戰事緊急,郭榮無暇他顧,一直到攻打壽州遇挫,想要找王溥商量的時候,才發現人不見了。
郭榮的脾氣,那是相當不好,當著眾人的面說,一定要把王溥給宰了。最後,在宰相範質的營救之下,王溥才保住了一條小命,可他沒有立即就範,硬是一天不差地守孝三年。
等南唐戰事結束,郭榮再想起這件事情,反而覺得王溥此人仁孝忠誠,重新任命為參知樞密院事,隨後一路升遷,進入到後周朝廷的中樞層次。
到如今,郭榮感到自己壽命不濟,託孤之事,非王溥不可。
一個連皇帝都敢頂撞的人,一個為了自己目標連死都不怕的人,將第四份詔書交給他,是最為合適的。
因為,第四份詔書的內容,概括起來就是“制約武將集團”。
郭榮在清醒的時刻,腦海中回憶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義父、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郭威的所作所為。
郭威在自己臨終之前,硬撐著一口氣,召見了自己的外甥李重進與義子郭榮,要求李重進當著自己的面,對還未登基的郭榮施行跪拜之禮,以此明確兩者的君臣關係。如果不是這樣,後來的李重進,未必會聽從於郭榮的調遣,可能早就反他孃的了。
畢竟,按照皇室血緣關係,皇位繼承的第一順位人是李重進,第二個才排到了郭榮,第三個則是張永德。
於是,詔書中寫明,李重進被罷免了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脫離了親衛軍的體系,封他為中書令,並要求李重進離開汴梁、鎮守青州。張永德則被罷免了殿前都檢點的職務,同時給了一個“檢校太尉”的虛職。
接下來,詔書中的內容,讓後世許多人意難平,那就是加封趙匡胤為殿前都檢點,統帥後周最為精銳的殿前軍!
四份詔書,看似佈局天衣無縫、巧妙制衡,唯獨這一決策,導致滿盤皆輸!
後世之人,不能苛求郭榮看的多長遠,畢竟,當局者迷。
人之將死,能夠料想到眼前的事情已經不容易了,郭榮此時,早已忘記了張永德、李重進為了自己的大業,披荊斬棘、浴血疆場的功勞,大腦神經如同條件反射一般,被當初“郭威託孤”的情形所牽制。
在郭榮看來,李重進、張永德以及曹彬、楊庭璋、李筠等人,都與自己存在外戚關聯,他們可能威脅到自己兒子的地位,可你趙匡胤算什麼東西?打仗再厲害,威望再高,本質上還是一個外人。
一個外人,沒有資格與我郭氏後代爭奪皇位,想要榮華富貴,就只能好好的給我兒子打工。
如此佈局,在郭榮看來是最穩妥的,可他並沒有徹底放心,也考慮到了趙匡胤可能憑藉軍功與手中兵權,給自己兒子帶來麻煩的可能性。
於是,第四份詔書中,還任命王溥為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
近衛親軍原本的總指揮是李重進,罷免之後,韓通上位,現在又將王溥封為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放進了親軍體系作為二把手。
韓通曾經追隨郭威,郭榮繼位之後,忠誠無二、屢建奇功,歷史上,陳橋兵變發生之後,韓通是汴梁守軍當中唯一一個抵抗趙匡胤的,最後落得個滿門抄斬的下場。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