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議會大廳出來,寧成棟伸著懶腰,開始抱怨最近的忙碌工作:“我說阿志,元首到底在想些什麼呢?如此大規模的經濟體制變動,已經引發了第一次撤資浪潮,這樣下去對我們的經濟而言,可不是好事啊。”
站在身側的同學兼好友,成志也是百無聊賴地攤攤手,滿不在乎的說著:“這是大人物該思考的問題,我現在還只是個內務部小吏,我只要做些對得起我那一個月40元工資的分內事就好。”
“你個沒出息的懶傢伙,就不能好好上進一些?”寧成棟也是知道成志在開著無傷大雅的玩笑,對方就是這種性格,倒也不是真的混日子。
“阿棟,你沒有感覺到嗎?從上一年11月份開始,我們的經濟體制就發生了結構性的調整。尤其是貿易協會的產業聯合經營協定,你沒看過?”這時的成志,哪裡還有剛才那副嘻嘻哈哈的浮誇模樣,眸光通徹,眼如點漆。
“這個我還真沒有關注,你知道的,我那時正在忙著幫元首準備後勤軍需的統計材料,這可是內閣指派的工作,我哪有時間去看貿易協會那幫人在做什麼?”看著成志認真的樣子,寧成棟也皺著眉頭。
“戰時計劃經濟體制改革,這個你總該聽說過吧。”看著好友也是想聽,成志自然要詳細解析這裡面的內情。本不是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兩人說著這些,也不算違法。
其實他們兩人也是屬於內閣的核心成員了,年紀輕輕,就有機會在內閣裡擔任職務。因為資歷的問題,現在還只是打打下手,但假以時日,必定是政界耀眼的明星。
寧成棟和成志所論及的話題,其實是華聯的經濟轉型。在崛起之初,效仿的是西方的自由主義經濟模式,以技術和產品搶佔市場,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用賺來的利潤繼續投入生產改進技術,但現在卻是開始改用計劃經濟體制。
這個改革,與**軍正在江浙實行的經濟建設計劃完全不同,後者是完全的市場經濟體制,並且側重於輕工業的發展。
**黨的工業化軌跡完全不同於華聯,是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奉行“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
這其實是建奴時期的經濟國策,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建奴也開始學習和利用西方先進軍事和科學技術,開始了洋務運動,時間上與日本差不多。洋務運動開始以“自強”為主,重在創辦使用機器生產的軍事工業和訓練新式軍隊。
洋務派興建的第一個兵工廠是安慶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則是當時規模最大的軍事工業。左宗棠在福建成立的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裝置最齊全的船舶製造廠,也極為著名,曾經建造過排水量2千餘噸的軍艦。
不過,清政府很快發現這些現代工業沒有經濟效益,與其造軍艦還不如修後花園。洋務運動在後期又提出“求富”的口號,創辦紡織等民用工業。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洋務運動宣告破產,清朝風燭殘年,中國走上了暴力**的道路。
辛亥**後的北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經濟法律和政策,經濟法制急速整備。推進這些政策的中心人物是1913至1915年擔任農商務部總長的張謇。他是立憲派的代表人物,1890年代在其家鄉南通創辦了一系列的紡織工廠。
張謇認為清末創辦的公營事業浪費很多,收益無法與民間企業相比,他對現存的公營事業強烈不信,提出原則上撤廢公營事業,優先振興民間企業。
對外關係上,主張採用開放主義,但對紡織等輕工業進行保護,重工業則吸引外國投資,利潤分成,公營事業限制在最小,不與民爭利。
如今正是**政府剛剛建立政權的統治初期,雖然建立了經濟政策和經濟法規的整備,但由於軍閥混戰,並沒有什麼實際效果。但為民間輕工業的急速發展奠定了基礎,這個時期制定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