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判過程中,
理性、力量、主動和雙贏原則,在大多數時候都不管用。
反而是諸如情緒敏感度、人際關係、清晰的目標、步步為營、審時度勢的策略,可能更有效。
所以,市場上才會出現很多關於“談判技巧”、“談判策略”之類的書籍。
隋波以前也覺得,談判的技巧和策略很管用。
但是這幾年,
隨著他的身份和視野的不斷提升,
他對談判的認知,也在發生著變化……
像一些基礎性的談判技巧策略,當然應該遵循。
比如:目標至上、重視對手、進行情感投資、摸清對方的談判策略和底線、找出雙方問題的癥結所在並轉化為機會等。
但隋波開始發現,
在真正的一些重要談判中,其實另外一些東西更重要!
比如,很多人常說,談判中追求“雙贏”。
但其實比“雙贏”更重要的,是實現己方的目標!
比如,談判更重要的是“以我為主”。
有時候,在談判的一開始,就表明態度、立場和決心。
反而會促使對方審慎思考,重新設定談判的期望值……
又比如,
比摸清楚對方的需求和策略更重要的……
是深入瞭解這個人!
他的成長環境、價值觀、文化、信仰、愛好……
這些才是構成對手做任何決策和反應的最原始因素。
此外,隋波還逐漸意識到,
談判的核心,是要把“零和博弈”轉變為“正和博弈”。
很多時候,談判雙方無法在某些細節上達成一致,是因為糾纏於彼此的利益之爭。
這個時候,
如果能把大家談判的視角和利益空間,上升到產業發展和世界競爭格局的高度……
反而會在談判的核心內容中,產生額外的增量,形成開放性的全新思維模式。
“競爭”和“合作”並不矛盾,
只是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不斷髮生變化而已!
………………
當然,隋波雖然已經形成了整體的策略,
但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沒有解決……
那就是,他對張忠謀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其實並不瞭解。
知己不知彼,這可是臨戰大忌!
雖然在前世時,
因為中興和華為被制裁事件,晶片產業一時間火爆,為大眾所關注。
隋波也因此,看過很多有關張忠謀的文章。
也算是瞭解他的人生經歷。
比如他1931年生於寧波,父親是寧波財政局長。
37年從寧波搬到廣州,又因廣州被日軍飛機轟炸,逃亡香港。
沒幾年香港淪陷,42年張忠謀一家人突破日軍重重封鎖,經洛陽、長安,歷經艱險,飽含恐懼,一路“闖關車”,來到陪都重慶,張也入讀重慶南開中學。
45年抗戰勝利後,張忠謀一家搬回上海,過了兩年“歌舞昇平”的日子。
淮海戰役開始後,張家又倉皇離開上海,逃到香港。
他那句高中畢業後高呼的“黃浦江,我們還能在這裡住多久.....”,在後來的很多文章中被反覆提及。
似乎那些文章的作者,都在刻意強調,他心中依然深藏有愛國之心……
但真是這樣嗎?
也是那一年,張忠謀出國留學,去了美國……
之後,張忠謀就開啟了“傳奇”一生。
哈佛本科、MIT碩士、斯坦福博士,
領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