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分割槽當司令員。團長提升了,可13團的上上下下卻不高興。因為大家捨不得他離開,可命令就是命令,捨不得走也得走。臨走那天,聶鳳智開了—個全團軍人大會,近2000人集中在一個大沙河灘上,中間放了—張八仙桌,他站在八仙桌上給大家講話。
講著講著,他變得輕聲慢語了,說:
“同志們,因為我要離開你們了,今天我講了你們許多好話,講你們人也好,槍也好,能打仗,能吃苦,這也好,那也好。你們還有沒有缺點呢?”
全場鴉雀無聲地等著聽。
“我看有那麼一點。有點驕傲了!”他一字一頓地說了出來。然後,大聲說:“你們和兄弟部隊在一起,認為老子天下第一。老鄉殺豬宰羊慰問你們,你們覺得自己功勞大,這是應該的。問你們是哪個部隊的,你們把三八大蓋槍拍得當當響回答人家。讓你們抓緊時間苦練三大技術,你們說用不著,照樣可以打勝仗。這些都是不對的。”
團長這些批評的話,儘管講得並不嚴厲,卻揭了揭大家平時並不以為然的“疤”,個個臉上紅—陣、白一陣地低下了頭,感到難為情。團長接著又講:
“我想,你們的尾巴有點翹到天上了!這樣發展下去……”
說著,他自己把雙手向上伸去,做了個滑稽的動作:
“你們是不是還想到天上摘個月亮玩玩?”
團長的話音剛落,竟有人喊了一聲:“想!”本來,這時會場的氣氛是很嚴肅的,被莫名其妙的一聲“想”,逗得全場大笑。
團長也跟著笑了起來。但是,慢慢地,大家從這笑聲中悟出了團長批評的分量,這是團長臨別贈言,也是他的批評和希望,於是笑聲變成了掌聲,掌聲越來越響。這掌聲似乎表達了全體指戰員的心情:“您講的都聽清楚了,批評得很對,我們堅決改正。”
聶鳳智走後,“上天摘月亮”的這句話,好長時間成了13團人人皆知的警句。善戰的13團歷任團長把與打仗並立的第一件事就是“防止部隊驕傲自滿的情緒”,並且作為“常抓不懈”的工作。
5。兩個“團長”和“團長兒子”們的故事
在膠東抗日根據地時,有兩個最有名的團,一個是因戲唱得好而出了名的京劇團,另一個就是因打鬼子打得好而出了名的13團。
京劇團團長叫欒少山,大家習慣叫他“老欒”;13團的團長自然就是聶鳳智。
13團打了勝仗,京劇團就來慰問。京劇團有演出,男女老少就趕去看,去鼓掌,叫好,有時一二十里路也趕去。而13團對文藝宣傳演出,也十分重視,聶團長說:“這也是抗日工作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宣傳鼓動工作做得好,有時能抵幾千幾萬兵呢。”因此,一有演出,13團就都像過年一樣,十分隆重也十分熱鬧。
就這樣,聶鳳智和“老欒”交上了朋友。
因為“老欒”編演的時事活快報《大臭蟲》風靡一時,聶鳳智是當面稱他“老欒”,背後就叫他的綽號:“大臭蟲”。但是,誰都知道,有個唱京戲的“老欒”是聶團長好友。如果有人問及此,“老欒”也是打著哈哈說:“嗨,我們是兩條戰壕裡的戰友。”
“老欒”有個兒子,就是後來有名的劇作家、《霓虹燈下的哨兵》的作者之一的漠雁。當時他還是個乳臭未乾的小夥子,由於有老子的這層關係,就有事沒事來聶家“玩”,成了聶家的常客後,每當有演出了,他就來逗聶鳳智的大兒子慶榮,說:
“要不要看戲啊?要看,就到你爸那兒偷兩包香菸來換戲票。”
聶鳳智的老大才三四歲,最歡喜看戲,一逗就上當,只是不敢“偷”,遇到“小欒”的逗,就來纏母親要。這時,聶鳳智在旁邊就哈哈大笑,一面給煙,一面罵:“‘老欒’生了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