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有張氏與西域勾連,這件事法正就可以安排好。
而且,董俷要在長安,為黃劭舉辦一次風風光光的葬禮,如此才能夠心安一些。
捧著那《三學紀要》,董俷坐在花園的涼亭中。
所謂三學紀要,是黃劭臨終前,根據董俷所說,經過和石韜等人反覆商権後,總結出的各種措施和規章。有已經開始執行的,也有後來補充,還未頒佈的制度。
其中對於鄉學、縣學、太學的課程,以及種種缺失,都做了詳細的敘述。
在三學紀要當中,黃劭建議取消太學,以郡學代替。原因是,太學皆以名士為主,所講述的東西,與鄉學和縣學有很多不同,甚至在某些地方,是相沖突的。
但是,太學不能撤銷。
因為在一段時間裡,董俷還不能和世族發生正面的衝突,必須要以太學來安撫。
而鄉學、縣學、郡學,這三學主要要面對的群體,是那些普通的百姓,寒門中求學無望的學子。這些人所需要掌握的,和太學所教授的,屬於兩個層面的學問。
三學以實用為主!
由三學出來的學子,未必是文采飛揚,未必是智謀出眾。
但只要給他們一個框架,他們就能夠在這個框架中,非常完滿的執行各種條令。
這樣
當三學學子充斥於各個部門的時候,董俷就可以舉辦是說,那個時候就算天下士子對他進行全面的牴觸。只要政策不變。依舊可以令各職能部門正常地運轉。這個過程,也許會有點長,但對目前而言,最為妥善。
以無聲無息中,悄然地轉變格局。
黃劭沒有貪圖裡面的功勞,哪一個主意是出自誰的腦袋,他都做了清楚的記錄。
同時。他設計出了三學晉升制,也就是當時董俷隨口說的那個考試製度。
黃劭認為,可以先行推行三學晉升制。就等同於把科舉細化。微化。等將來正是推出科舉的時候,相信很多人都可以理解,並且接受制度的變化。更有好處。
這一部三學紀要,共分為十二冊,分門別類地進行的歸納。
洋洋灑灑,共八萬字,可以說是凝聚了黃劭一年來。所有的心血。當然,這裡面還有很多不足。也許是黃劭能力地問題,所以在他認為不足地地方,都留下了空缺,希望將來有人,能夠在這個三學紀要的基礎上,在來進一步的完善。
薰俷一個字,一個字地看著。
天黑了,董鐵在涼亭中掌上了四根牛油火燭,而董俷全無半點覺察。
就好像是黃劭在他的面前,一個字一個字的念讀一樣,董俷的眼睛,卻溼潤了……
天亮了!
太陽從東方升起,露水打溼了董俷的衣衫。
他輕輕地合上了書卷,小心翼翼的把這十二冊三學紀要包裹起來,而後站起了身。
能得這樣一個部曲,實在是他董西平地福分啊!
薰鐵一直靜靜的在一旁守候,見董俷起身,他走上前來。
“媛容,你說,老黃這樣做,是為了什麼?”
“我不知道,不過我猜想,老黃一定是覺得,主公能給他,還有更多人帶來希望吧。”
希望嗎?
薰俷負手而立,在涼亭臺階邊上,沉吟不語。
他想了很多,從當年和黃劭第一次相遇,而後許多張面孔,接連浮現在眼前。
唐周、賈詡、陳到……
活著的,死去的,他們來到了自己的身邊,所要追求的,不正是那個聽上去很縹緲,很虛無的‘希望’嗎?而自己,大仇得報之後,這些日子來,卻是太消極了些。
怎麼對得起黃劭這些為自己奉獻了性命的人?怎麼對得起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