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羚羊城,那曾經是李光弼率兵輕鬆奪取的城池,吐蕃人為了面子保留這座城池在兩湖之地,但其實要想拿下此城易如反掌。而且吐蕃人也不允許駐紮超過五千兵馬,這便是說,其實兩湖之地盡歸唐軍掌控。
對倚祥葉樂而言,保住了青海湖周圍的大片沃野之地意義重大,石堡城雖然割讓給唐人,但吐蕃可以在南邊兩百里處格里木河和通天河兩條大河的沿岸重新擴建城池駐紮大軍。一來可以掌控青海湖之地,二來也可作為唐古拉山口以北的重要防線。這兩條大河足可將唐軍往南和西南兩個方向的進路截斷,起到很好的防禦效果。而能夠保留羚羊城的控制權也是意義重大,羚羊城無需駐紮太多的兵馬,那只是一個擺在唐人身邊的釘子,透過羚羊城可隨時刺探唐軍的動向,起到預警的效果。
總之對雙方而言,各有所得。吐蕃人雖然吃虧,但卻在接受的範圍內,所以倒也皆大歡喜。
西邊的大勃律國之事,倚祥葉樂並未做更多的爭辯。大勃律國已經為大唐兵馬所征服。高仙芝在大勃律國重新立了國主,那國主已經宣佈效忠大唐成為大唐屬國。對於吐蕃而言,雖然失去了西邊的緩衝之地,但於目前而言,這些事還不能危及吐蕃的存亡,最多是格局上的被動,所以倒也無需在這上面太過較勁。
爭論的第二焦點便是吐蕃東邊的城池。按照高仙芝的說法,犛牛河和金沙江以東的所有土地割讓給大唐,那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律賁城是東境的門戶,那也是不可能割讓的,但卻是大唐最想要的。雙方圍繞著律賁城的歸屬相互扯皮,陷入僵局之後,最後王源出來說話,提出了將野牛城永遠割讓大唐,並附帶野牛城周邊方圓一百里的地域統統歸屬於大唐作為交換條件,然後大唐放棄要求割讓律賁城的請求。
王源的要求讓倚祥葉樂喜出望外,野牛城的割讓是必然的,根據王源的提議,實際上只是將野牛城周邊的百餘里土地換取了律賁城的儲存。那百餘里地可都是沙漠啊,就算不割讓,又有誰去在乎那百里的沙漠之地?
高仙芝覺得很意外,他不知道王源為何要提出這明顯吃虧的條件。但王源作為議和正使,他既然說出的話,高仙芝是不會反駁的。高仙芝和倚祥葉樂哪裡知道,野牛城才是王源真正想要的城池,那裡可是自己的聚寶盆。如果在野牛城和律賁城之間二選一的話,王源毫不猶豫的會選擇野牛城。而以野牛城周邊的百里空間換取對律賁城的不再堅持,實際上也是為了野牛城的安全著想。為了保衛野牛城,王源不得不駐紮重兵於此,很擔心被吐蕃人奪回。那麼一旦野牛城及周邊的土地都歸於大唐,便再也無需擔心這個問題了。王源可以安安心心的讓那塊聚寶盆給自己源源不斷的提供財富。
夕陽西下,談判還在繼續,簡單吃了些飯菜喝了幾杯酒後,雙方挑燈夜談,圍繞著後面的條款繼續扯皮。
戰爭賠款的數量上,一千萬貫顯然是不可能的,吐蕃國一年的財稅收入都只有五百萬貫,那豈非要吐蕃國兩年的財稅全部給了大唐。本來這種賠款就是極其無理的要求,在爭辯上其實王源和高仙芝也沒多大的底氣。於是終於在倚祥葉樂死纏爛打之下,這個數字一路往下降,最終一千萬縮水為三百萬,整整少了七成。但即便這三百萬也是意外之喜,王源和高仙芝甚至都沒想到吐蕃人還真的願意付這筆錢。
第三條中關於稱臣於大唐這一條是最難以達成協議的。倚祥葉樂明確告訴高仙芝和王源,稱臣是不可能的,可以歲歲進貢,但絕不會接受大唐皇帝的分封,成為大唐屬國。稱臣等同於滅國。
倚祥葉樂態度堅決的堅持這一點,王源和高仙芝又很想竭力的達成這一點,以為如果能讓吐蕃成為大唐屬國,便大大的束縛了吐蕃的手腳。起碼在道德上對吐蕃是一種約束。將來吐蕃再有異動,首先從道義上是站不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