兢;在面對群眾之時,心態好就能和群眾打成一片,親如一家,心態不好就自命清高,脫離群眾;在利益得失面前,心態好就豁達釋然,拿得起放得下,心態不好就狹隘計較,舍不掉棄不得;面對工作壓力,心態好就泰然處之,積極應對,心態不好就焦慮不安,消極悲觀;在誘惑與腐蝕面前,心態好就能拒絕誘惑,遠離腐蝕,心態不好就會出現心理扭曲,“不要白不要,不撈白不撈”,走上腐化墮落甚至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領導幹部要以平常心待人接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理性地看待自己,做到得意時謙遜,失意時淡泊,臨順境警醒,遭逆境從容。要理性地看待別人,不要盲目攀比,不要因為別人提拔比自己快就怨天尤人,不要因為看到別人發財致富就心理失衡;要理性地面對現實,不要因為眼前的暫時不如意而消沉,也不要因為瞬間好運就得意忘形;要理性地面對未來,不要因一時不順就感覺無望而頹廢,也不要因一時順利而盲目樂觀。一定要認識到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每一分資產都是廣大人民辛勤勞動創造的血汗,任何腐化行為都是對公共權力的侵蝕。只有端正了這一認識,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免於非分之想,做到行為規範,從而增強對利益誘惑的抵制力。領導幹部所產生的各種心理危機,除了少部分是因個人品性確有問題外,大部分是理想信念發生動搖。因此,必須堅持正確而堅定的信念。只有這樣,才能在紛繁複雜的現實中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保持堅定的政治立場;才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才能擺脫作風上的低階庸俗,抵禦生活上的腐化墮落,帶領廣大群眾為實現遠大理想而努力奮鬥。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十三章 領導幹部人格魅力修養的目標(1)
第十三章 領導幹部人格魅力修養的目標(下)
第七節 品格氣節魅力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品格與氣節。品格是人的品質和品行的衡量標準,體現的是人的綜合素質、全面素質。幾乎所有優秀品質都能夠體現在優秀的品格當中。與品格密不可分的是氣節。沒有氣節,品格就不會得到堅持與弘揚。品格與氣節互為條件,融會貫通,是謂一體。孔子有“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之說,認為人的氣節比人的生命還重要、還寶貴。孟子也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所說的大丈夫精神就是人們所說的氣節。氣節在外表現人的形象、在內表現為人的品行,是形象和品行的有機統一。氣節,主要是指做人的品質、志氣和節操。它對於個人來講,就是人格品質;對於國家民族來說,就是國格。作為一個革命政黨,也必須有一股浩然正氣,只有這樣全黨才能具有強大的精神支柱,充滿生機活力。否則,就會失去凝聚力和戰鬥力。
歷代有識有為之士,都自覺地從先輩的高尚氣節中汲取精神營養,用以堅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砥礪自己的情操和品格。越是滄海橫流,越是如此。司馬遷身陷囹圄撰寫《報任安書》,文天祥面對死亡吟詠《正氣歌》,深情緬懷和虔誠禮讚“時窮節乃見”的前賢,便是明證。翻開史冊,“典型在夙昔”,“古道照顏色”的民族精英比比皆是。從特定意義上說,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就是一部用氣節與信念寫成的節義列傳。它不斷地激勵著人們效法先賢養天地之正氣,成人類之高節。在中國傳統社會和中國傳統文化中,小至個人生死,大至國家興亡,時時處處都凸現出中華民族的氣節觀。而當氣節需要以生命來換取時,歷代有志有為之士無不表現出一種慷慨赴死、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氣節,永遠激勵著中華民族不斷開拓進取,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