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便是對日本國情的深入和廣博。日本人養蠶也足有千年歷史,對這種生產方式並不陌生。只是因為地少人多,土地需要用來種植莊稼,所以不可能像大明那樣大量生產蠶絲。如果大明能夠用糧食進行調劑,九州各大明多半是願意用蠶絲換取糧食的。
誠如楊威所言,這關係到他們的兵源多寡。
而兵源多寡則決定了大名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以及地盤大小。
“種種舉措皆不違背其國情風俗,可嘉!”趙啟明首先認可道。
“如此我軍也就沒有大的作戰任務了。”茅適有些失落:“不過這也好,用朝鮮兵打仗實在太讓人心驚膽戰。”
生怕隨時倒戈。
陳德看了看魏雲,沒有對楊威的日本攻略計劃提出意見,只是對魏雲道:“這種人才應該調到我們朝鮮師參謀部來。”
魏雲咧嘴笑了笑,不予評價。
要從總參調人談何容易?從來都是總參看上了誰就直接調走,誠如糯米公雞滾芝麻,非但一毛不拔,而且黏上就不放鬆。
楊威站在上面,撓了撓後腦,道:“需要下官就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銜接進行彙報麼?”
“不用了,先將文稿刻印發下去。”陳德大手一揮。
“但是下官對既定計劃有些異議。”楊威如同平素說話一般:“第一階段結束之前,只是重點扶持對馬和長州二藩顯然還不夠。我軍應當在九州島扶持一位大名,作為標靶;或是策動一揆,甚至直接佔據一塊土地,讓幕府發兵進攻。”
“這是為何?”陳德一愣。
“德川氏佔有天下已經三代,幕藩體制日漸頑固,不敲開一個突破口,打擊幕府的威望,其他大名就不會起異心。”楊威簡單道。
陳德瞭然。
當初大明也是一樣,因為無法迅速撲滅流民動亂,從而引發了更多的兵鎮譁變、流民附逆。如果德川幕府無法解決九州的叛亂大名,勢必會給其他外樣大名一個訊號:現在可以重新考慮天下權柄的歸屬了。
“你選誰家?”魏雲問道。
“下官以為,上策是發動長崎百姓一揆。”楊威道:“由我軍直接接管長崎防務。”
長崎有華商過萬人,這些人許多都已經和日本人無異,統治長崎就如統治漢地一樣,不容易引發市民暴動。而且長崎還是日本唯一的對外視窗,如果被明軍佔據,幕府的經濟來源就會受到很大影響。
最重要的是,長崎航道已經走了數百年,十分成熟,方便大明本土和朝鮮方面進行各種支援。
“你不擔心日本人同仇敵愾,倒幕之前先驅逐我軍?”魏雲繼續發問道。
“不擔心,”楊威道,“我軍可以在長崎公開銷售火炮和炮藥。”
日本雖然名義上進入了統一時代,結束了戰國動亂,但外樣大名與幕府貌合神離,暗中策劃的倒幕運動一直沒有停止過。誰都不可能為了幕府利益,放棄自己的既得利益。而且在下克上的武士道思潮之下,不想倒幕的大名就不是好藩主。
德川氏已經佔據了全日本的資源,釋出一國一城令,禁止各藩在土地上建築第二座城堡,這顯然是斷人經脈的惡毒手法。如果外樣大名們不增強自己的軍事力量,恐怕日後被吃得骨頭都不剩了。
“這個時間點你放在哪裡?”魏雲問道。
“我軍攻打薩摩藩島津家之後。”楊威信心滿滿道。
陳德有些意外。
“總參有計劃攻打島津?”陳德問道。
“府中有這樣的傳言,而且尤督也曾提及。”楊威道:“從當年聖上在潛邸時安排流放罪官前往琉球起,恐怕朝廷就在暗中佈局了。如此算來也有五六年了,不可能放任島津家繼續蠶食琉球,所以此戰必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