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城河內,交錯埋插著兩三尺,長短不一的鐵刺,敵人一旦落入河中,十有八九會給鐵刺扎死。
在二十尺高的城門外高高拉起著轉關吊橋,據說這種橋只有一根梁,梁的兩端伸出支於護城壕沿的橫木,當敵人行至橋上時,拉動機關使橫木縮回,橋面便會翻轉,令敵人墜入壕內,這樣的設計即便是被敵人搶佔了吊橋,也可以至敵於死地。
在護城壕後,是一道夯土的矮牆,在中國古代這種矮牆應該是被稱為“馮垣”,不知道卡俄斯的軍事專家把它命名為什麼。“馮垣”之後可以部署士兵,待敵軍進入護城壕範圍,配合城上守軍,以武器殺傷或柴草燻燒之。不過,現在兩堡下沒有阻擊計程車兵,只有一些柴草和樹枝散落其中。
再向內,是寬六尺米的拒馬帶,主要用於阻礙敵軍雲梯和鐵甲衝車的接近。在果勒剛守軍出入的地段,拒馬淺埋成易於移動的狀態,並在城頂有特殊的標誌顯示。
最後,在距城牆六尺以內,是五行高出地面兩尺的交錯尖木樁,兼有阻礙敵人攀城和刺死墜落之敵的功能,這個尖木樁全部被桐油浸過,前端尖銳無比,比槍矛結實數倍。
接下去是城牆,這是加年、年特兩堡的最後屏障。根據情報顯示,兩堡城牆的高為六十尺,也就是三十米以上。牆頂寬度足有三十尺,也就是十米以上,果勒剛守軍可在上面自如的機動和戰鬥,連跑馬都沒問題。
城牆之上,除了眾多守城士兵,便是數百架的投石車和攻城車,全都炮彈上膛,引彈待發。數百架威力遜於風神機關弩的弓式弩炮,也都裝滿弩箭。
延牆兩側是厚三尺、高六尺的女牆,其中外側女牆較高,開有外寬內窄的射擊孔,十臺風神機關弩就分別放置在其中最不易於被敵人攻擊的射擊孔內。
除了城角的四個角樓外,果勒剛人還在延牆上添置大量臨時樓臺。每隔十百八十尺,建有一座突出外側城牆三尺的觀察樓。每隔五百五十尺,建一座突出外側城牆九尺、用以消滅城下死角和夾擊城下敵軍的木樓。同樣,每隔五百五十尺,還豎有一堵由九尺高的尖木樁連成的橫牆,有個小門供穿行,敵軍登城後封閉作為路障之用。千尺之隔,還建有數座突出內側女牆十五尺的木樓,以備攻擊入城之敵。
根據情報顯示,加年、年特兩城的城牆根厚達八十尺,即使城基被挖空,也不至因失去重心坍塌,而只會下沉。每隔約六百尺,也就是二百米,由內向外挖掘,接近外側一尺時停止,即形成一道暗門,留作突擊殺出之用。暗門內側備有帶風箱的窯灶、柴草和障礙車,以備敵軍發現,從中殺入時,加以煙燻和堵塞通道。此時,暗門已經被數塊巨石堵死,看來果勒剛準備死守城池,不作突擊打算。
城樓之下,城門洞內外側都設城門,門洞中部還有轆轤升降的懸門。三道門都設有活動射孔。為了防禦火攻和魔法攻擊,三道懸門皆是混有生鐵的青銅鑄成,厚達三尺以上,上面還規則排列有無數尺長的圓頭銅釘。
綜觀加年、年特兩城的建築佈局和城防設施絕對算得上銅牆鐵壁,固若金湯。配合半空中的格拉波城,我敢說不借助神和魔的力量很少能有國家攻下加年三連堡,即便是能攻破三連堡的終極防守,也要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
以前在大學無聊時,閒翻先秦諸子典籍,墨子他老人家在他的大作《墨子》中有過論證,攻方以十萬之眾圍攻,守方只需將四千餘人,按每兩米九人的密度部署,即可在最大不過九百二十米的主攻方向上挫敵銳氣,如果守方人數更多,攻方則更難佔得便宜。
加年三連堡此刻便是這種情況,城高池深不說,守城的近萬士兵皆悍勇之徒,輔以充足犀利的守城武器,風神機關弩、弓式弩炮、投石車和攻城車組成交叉火力網,再有巨石和檑木近距離擊殺敵人,想要攻破三連城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