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移交給下一個小組,該小組將移交的方案修改後又往下移交,就這樣一步一步,由最後一個小組進行審批並將其列入日程。
最終地產品要透過定價、市場調查、市場偵測、財務、行政各個小組,每個小組都要對產品作出評價。反正在ibm公司裡,樂觀派認為產品在設計被批准後至少也要等上兩年才能上市,而悲觀看法說,一般都要五年。
很顯然,這種工作效率和產品上市速度絕對不可能適應微型電腦時代的競爭,79年的美國市場上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微型電腦多如牛毛,絕大多數都是在車庫裡作出設計,然後組裝起來透過郵購或零售連鎖店銷往美國各地,哪怕就是一部看起來呆頭呆腦,幾乎什麼都不能幹的微型電腦都可以一年銷個十幾萬臺。
79年的蘋果公司還沒有上市,但是總裁喬布斯已經就將銷售目標定在了7500萬美元,而那時的ibm卻正處於事業的低谷,其傳統業務正dec等新興小型機公司侵蝕,而在微機領域卻是空白。
基於此,巨大的商機刺激了ibm,藍色巨人不能容忍這個新興的計算機市場居然自己什麼都沒撈到。於是,pc研發小組秘密成立。
pc小組的絕密研發計劃被ibm稱為“跳棋”,並不隸屬於哪個部門,他們的任務很簡單,就是在一年時間裡拿出一部能用的、便宜的微型電腦來,這可要了他們的老命了。
ibm的pc研發人員可能是太注重通用了,畢竟要在一年的時間裡開發出一部價格便宜的通用計算機也不可能有太多的專用積體電路,只能是從市場上找現成的功能晶片組裝。
ibm的想法很簡單,盡一切可能的從市場上買到現成的配件,由ibm公司設計,配上其它公司的軟體,這就成了一部微電腦。
而且ibm為了後發制人,還特地舉起了開放的大旗,所有人只要給一點象徵性的費用,就可以使用它的技術。
ibm的本意就是透過開放技術規範,吸引更多的公司來給它開發更多的外部裝置及軟體,事實上ibm成功了,它的確吸引了很多公司。
不過開放是一把雙刃劍,砍人傷己。龐大的相容機廠商興起,如蝗蟲一般的席捲了整個產業,所到之處競爭慘烈。
ibm也不是沒想到會有這種事情發生,因此特地留了一手,那就是bios。ibm開放了其它所有技術規範,唯獨控制了bios系統,本意就是想要獨佔pc這個平臺。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哪裡都有聰明人。美國法律雖然禁止對bios的直接複製,但是卻認可一種所謂反向工程法(reverse engineering methods)的間接複製方法。
所謂逆向工程法是一種開發方法,主要用來繞過一些專利,比如pc機的bios。
當年pc機發布後,德州儀器的幾個工程師兼駭客們就對這玩意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認為這東西沒啥特殊,只有一個bios與眾不同。
就是主機板上這塊晶片儲存著硬體系統的所有資訊,只要他們設計一種新的晶片,不使用ibm的程式碼而實現它的所有功能,即可完成pc機的複製。
具體做法是這樣的,這些駭客們把ibm的bios系統看成一個輸入一些指令就能輸出一些指令的“黑盒子”,他們不抄襲ibm的內部指令,而是用一些完全不知道情況的工程師完成這些外部功能的一一對應,這樣在法律上即可完全成立,不算侵犯智慧財產權。
這就使得ibm喪失了對pc架構的控制,由此導致了整個設計的改變和ibm相容機制造廠商的進入。
這就是著名的康柏公司誕生記,一群天才駭客的創業史。
這段發展歷史給後人總結出了很多真理,有一條就是“